馬雲是「阿里爸爸」,他就是「阿里媽媽」!! 靠「殺人放火」救了整間公司,沒有他,就沒有阿里巴巴~~

@ 2017-06-26

馬雲是「阿里爸爸」,他就是「阿里媽媽」!! 靠「殺人放火」救了整間公司,沒有他,就沒有阿里巴巴~~

 

正和島 2017-06-21 

 

如果說馬雲是「阿里爸爸」,那他就是「阿里媽媽」。

爸爸負責「明天會更好」,媽媽負責「今日有飯吃,日日都有飯吃」。

明天會更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今天有飯吃,不然熬不到美好的明天,所有人在今天就會餓死。

這個讓阿里免於「餓死」的人,就是阿里巴巴前COO關明生,可以說,沒有他,絕對沒有今天的阿里巴巴。

2001年1月,關明生臨危受命,出任阿里巴巴COO,負責公司的運營。

他來之前,阿里巴巴瀕臨倒閉,銀行帳戶只剩下1000萬美元,每月花銷200萬美元,收入為零,而且組織架構混亂,員工各行其是。

他來之後,先大刀闊斧地裁員,把每月花銷降到了50萬美元,然後通過樹立價值觀整頓公司秩序,最後開發項目「中國供應商」,終於讓阿里巴巴在2002年實現盈利。

在這之後,阿里巴巴一路騰飛,有了淘寶網、天貓、支付寶,最後成長為一個市值3600億美元的大公司,改變了整個中國社會的走向。

 

從通用到阿里巴巴,上了一艘快要沉沒的大船

關明生,1949年出生於香港,從小讀書就很厲害,16歲就進入英國劍橋工業學院就讀,20歲大學畢業之後,他先後在多家跨國公司工作。

1986年,關明生加入通用電氣,並在通用打拚了15年之久。在他的領導下,通用的醫療器械在中國的銷售收入從零提高至7000萬美元,能力非常突出。

到了2000年,51歲的關明生已經是不折不扣的「老將」,作為通用高層,他收入豐厚,全家人定居在倫敦。不出意外的話,幾年之後他就會退休,環遊世界、養花釣魚,享受自己愜意的退休生活。

這個時候,獵頭公司找到他,說有家網際網路公司叫做阿里巴巴,老闆馬雲對他很有興趣,希望可以找他聊聊。

當時他非常詫異:我是一個「老經濟人」,在GE 做了十多年,但阿里巴巴是一家代表新經濟的網際網路公司,我有什麼可以帶給他們?

獵頭公司的回答打動了關明生:「新經濟」馬雲已經知道很多了,他需要「老經濟人」,能用傳統的系統,把「新經濟」變成一門實實在在的生意。

的確,當時的阿里巴巴,就是需要一個「老經濟人」,因為再不賺錢,公司就要倒閉了。

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破裂,納斯達克指數從最高點的5000點一路暴跌至1100點,不少知名網站紛紛倒閉,整個行業進入寒冬期。

對於阿里巴巴而言,雖然之前已經從軟銀手中融到了2000萬美元,但到了2001年1月也只是到帳了1000萬美元,只夠再撐半年。

更要命的是,當時的阿里巴巴根本沒找到盈利的方式,哪怕馬雲再能侃,阿里巴巴賺不到一分錢,根本沒人願意給它投錢。

可以說,當時的阿里巴巴算是一艘正在沉沒的大船,到底是上船還是不上船?

2000年10月,馬雲和蔡崇信、吳炯等人一起來到北京長富宮和關明生約聊。據說聊了很久,但聊了什麼誰也不知道,只知道在那之後,51歲的關明生辭去了通用的職位,空降阿里巴巴出任COO,負責公司的日常運營。

當時,無論是親人還是朋友,沒一個人理解關明生的做法,都說他去阿里巴巴,是他一輩子做的最沒有理智的一件事。

對於自己的選擇,後來關明生用一個「三明治理論」加以解釋,他把個人的職業發展比喻成一個三明治,分為追求收入、工作樂趣和自我實現。

「開始金錢是很重要的,達到一定的收入以後,就會開始追求工作的樂趣,當一個人達到一定的階段,工作的樂趣已經不能滿足,人就會在乎自我價值的實現。」

在關明生看來,加入阿里巴巴,只是為了實現自我價值。確實,當時阿里巴巴已經處於瀕臨倒閉的邊緣,需要一個人把它從泥濘里拉出來。試問還有什麼比拯救一家公司更能實現自我價值的嗎?

於是,關明生放棄一切,走馬上任阿里巴巴COO。

 

阿里巴巴三大弊端,再不改就要倒閉!

加入阿里巴巴之後,關明生才發現,事情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簡單,雖然說有網際網路寒冬的影響,但阿里巴巴的問題,更多是出在自己身上,簡單來說就是:盲目擴張、組織混亂、沒有盈利能力。

1. 盲目擴張

現在的馬雲已經被神化,仿佛他說什麼、做什麼都是對的,但他在創業初期,其實出過不少昏招。

當時拿了軟銀2000萬美元的投資,馬雲就開始飄飄然,想著一步登天,一下子成為最牛的中國網際網路公司。

於是,他把公司總部搬到美國矽谷,把國內總部搬到上海,並且在中國香港、韓國、歐洲、美國等地設立辦事處,並且高薪聘請了許多外籍員工。

為什麼這麼做?因為看起來高大上!不然怎麼算是CNN說的「第一個邁向西方的中國網際網路公司」?

但這樣做對公司有好處嗎?除了看起來威風點,一點好處都沒有。

當時,上海主要是國營企業、外資企業,但阿里的服務對象是中小企業。離開了中小企業雲集的杭州,跑去沒什麼電商需求的上海,無疑是自討苦吃。

而在國外的辦事處,為了開拓市場,需要大量市場推廣、廣.告費用,再加上外籍員工的工資,每個月的花銷是天文數字,而且沒有分文收入。

2. 組織混亂

現在大家總說「阿里巴巴十八羅漢」,其實只是阿里成功之後大家編的高帽,吳曉波就很不客氣地指出,「當時只要願意跟著馬雲干,願意每個月只領600塊錢工資,就可以成為創始人。」

換句話說,現在所說的「十八羅漢」,當時基本算是烏合之眾。

就拿馬雲來說,隨著融資成功、登上福布斯封面,他迅速成為風雲人物,於是就奔走於各大展會和各種媒體活動,頻頻發表激動人心的演說,連公司的日常運營都無法顧及。

連老闆都這樣,底下的員工就更不用說了。馬雲不在公司,老員工各自為政,能自己搞定就自己搞定,搞不定就開個會議,一個會議30多人吵來吵去,誰也說服不了誰,各個項目負責人乾脆自己解決。

新員工來了公司,往往到崗一天都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向誰彙報,只好待在工位上假裝工作,有人甚至能假裝工作一周。

即便這樣,阿里還在不斷招人,因為馬雲覺得,阿里是一個「國際化大公司」,需要很多人才。所以不僅一直招人,甚至還要和微軟、雅虎搶最好最貴的工程師。

對此,後來馬雲的評價是:阿里就好像兩百個人在踢足球,大家衝來衝去,出了一身臭汗,結果連球都沒有摸到。

3. 沒有盈利模式

如果能賺錢,以上的問題都不是問題,問題是,當時的阿里巴巴根本不賺錢,甚至連穩定的盈利模式都沒有。

1999年底,阿里巴巴實現了凈利潤287萬元,但這是怎麼賺回來的?在線商業推銷、廣.告系統集成主機託管,甚至還包括飯店預定。

到了2000年,這樣的生意也做不下去了,阿里每天就是燒錢,一分錢收入都沒有。

 

為求生存「殺人放火」!

釐清了困難,關明生就開始著手改造阿里巴巴。

入職沒多久,關明生就和馬雲等高管召開了一次決策會議,這次會議後來被稱為阿里的「遵義會議」。

在會上,關明生提出了三大戰略,核心精神是收縮戰線,壓縮成本——Back to China(回歸中國)、Back to Coach(回歸沿海)、Back to Center(回歸中心)。

關明生覺得,海外市場並沒有多少真實需求,必須裁撤,把國內的重心放在沿海地區,總部遷回杭州,這樣可以集中力量做有可能盈利的項目。

這個提議也得到了馬雲的首肯,但這意味著需要裁員,但馬雲、蔡崇信等人卻爭論不休,是大裁還是小裁,最後關明生拍板:要殺就要殺到骨頭裡,要裁就要大裁!

為此,關明生親自包攬下了裁員任務,「我是新來的,沒有包袱,比較適合」,然後還給行動起了個很驚悚的代號——「殺人放火」。

然後,從國內到國外,關明生開始了自己的「殺人放火」之旅:

美國辦事處:

2001年的大年初一,關明生和蔡崇信來到阿里巴巴美國辦事處,包括30個工程師在內的整個美國辦事處幾乎全被解僱,只剩下兩個高管和一個前台,後來那個前台也換成兼職的。

香港:

大年初二,關明生和蔡崇信又來到了香港,和工作人員吃了頓年夜飯,擺了三桌,就在年夜飯上,宣布香港辦事處30名員工只能有8人留下。

有一個員工回上海過春節了,結果被關明生在電話里解僱了,蔡崇信也用電話解僱了一位薪水很高的歐洲同事。

韓國:

然後,兩個人又飛到韓國,把韓國的員工全部裁掉,每個人付了三個月遣散費。

國內:

遣散完國外,兩人又回到國內,關停了昆明辦事處,把上海辦事處調整到不到10人,辦公房間也分租了出去。北京辦事處也從中國大飯店搬到了泛麗大廈。

有意思的是,在去美國之前,關明生的太太給他準備行李,問要不要帶防彈衣?因為她看到新聞,說加州有個員工被解僱了,用槍把老闆和HR打死了。

而且,關明生不僅對別人狠,對自己也狠。他堅決要求在杭州辦公,住在一個日租120元、旁邊就是臭水溝、四面透風的旅館,一住就是兩年。

在關明生大刀闊斧的整頓之下,僅僅一個月時間,阿里的支出就由每月200萬美金降到了50萬美金,扣去裁員用的遣散費100萬美金,阿里還有900萬美金,能夠撐一年多時間,贏得了寶貴的喘息時間。

 

強硬推行「獨孤九劍」,勢要打造有凝聚力的組織

然而,錢是省下來了,但最重要的問題關明生還沒有解決:公司應該怎麼開下去?

如之前所說,阿里真正的問題不是財政問題,而是組織問題,老員工各自為政,新員工不知所措,內部一片混亂。

作為創始人,馬雲並不是一個合格的管理者,他醉心的只是一種「振臂一呼、揭竿而起」的英雄氣概。在關明生來之前,十八羅漢之間合作出了問題——哪怕只是正常的誤解和矛盾,解決辦法也只是馬雲把大家召集在一起,「一切攤在桌面上」,整整一晚都是宣洩、哭泣、辯解,直至和解。

也就是說,制度化、組織化的觀念還沒有在員工心中樹立起來,大家有力無處使,像個盲頭蒼蠅亂碰亂撞。

要是不解決這個問題,可能錢還沒花完公司就倒了。

一天,關明生在馬雲神侃了很久之後突然問道:「我們講了那麼久的目標、使命、價值觀,有沒有寫下來?」

這下可把馬雲問住了,能說會道的他整整沉默了一分鐘,最後不得不承認:「沒有,從來沒有寫下來,存在腦子裡。」

關明生很嚴肅地對馬雲說:「那好,現在就寫下來。」

當天,他們花了7個小時整理出了九條價值觀,將其命名為「獨孤九劍」,分別是:創新、激情、開放、教學相長、群策群力、質量、專注、服務與尊重、簡易。

接著,關明生又讓人事部門為每一條價值觀設置了具體的行為準則,作為評估每個員工的依據。

在關明生看來,最重要的問題在於搞清因與果,先確定一個公司的文化、價值觀中,什麼是「優先權」,只有確定了什麼排第一,那麼自然可以勁往一處使。

然而,這樣的做法並沒有得到大家的認可,特別是老員工。他們很疑惑:花這麼大力氣去搞這麼虛的東西,能當飯吃嗎?

時任阿里副總裁的波特·埃利斯曼說:花了三個月,就搞出這些矯情的公司使命、願景和價值觀PPT ?

「十八羅漢之一」、現任阿里集團首席人才官蔣芳當時聽完關明生的「獨孤九劍」就抱怨:你這套形而上的東西對公司有什麼幫助,還不如讓我接兩個電話,對客戶還有點幫助,說不定讓這家公司還能多持續開門一分鐘。

蔣芳說的貌似很有道理,但對當時的阿里巴巴來說是遠遠不夠的。

當時的阿里巴巴,需要的是成型的組織和流程,而關明生推行的,看起來是口號,實際上更像紀律,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都一清二楚,就是要建立一個有凝聚力的組織。

用關明生的話概括就是:「 用價值觀來統一思想,通過統一思想來影響每一個同事的行為,這就是我們最大的目的。」

因此,關明生不顧老員工們的反對,不僅堅定地推行「獨孤九劍」,而且還設計了一個與之匹配的體系:

1. 員工每季度的考核,績效占50%,企業價值觀占50%;

2. 建立新的雇用、評估、晉升、辭退體系。人事決定必須按照「員工的上級和上級的上級加上一位HR」(one over one plus HR)這一原則,保證人事決定是清晰明了。

3. 公司將設兩條晉升軌道——為想成為經理的員工提供管理軌道;為專業人才提供的專家渠道。

除此之外,關明生還說服馬雲,斥資100萬元,啟動了一系列「百年」培訓計劃,每個剛入職的新員工都必須來杭州總部參與,為期一個星期,包吃包住還給工資。

在培訓上,價值觀的內容占60%,由馬雲和關明生親自授課;負責人事的彭蕾則負責宣講阿里巴巴的歷史。

就這樣,通過一系列的努力,關明生推行的企業文化開始深入人心。後來關明生表示:

「你要問阿里巴巴的人,有一句最能夠形容關(明生)的話是什麼?十個人有九個半會告訴你:今天最高的表現是明天最低的要求。」

 

光有價值觀還不夠,關鍵是能賺錢!

建立了價值觀之後,關明生必須向公司上下證明這一套是可行的,最好的辦法就是——賺錢。

隨後,關明生又拋出了「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的說法,阿里巴巴終於不像以前那樣,只是為了投資人而做生意,而是真正為客戶著想,尋找客戶真正的需求。

2000年底,有銷售團隊發現,不少客戶都在詢問,是否可以通過付費的項目獲得比其他商家更靠前的展示,也就是「競價排名」。

於是,馬雲和關明生連忙推出一個主打產品「中國供應商」,只要3.3萬元就能得到相應服務,並派出30人的直銷團隊向中小企業宣傳,誰知越做越紅火。

隨後,這個項目被改編,成立「中供鐵軍」向全國推廣,該收費項目的能力之強,後來的美團網COO干嘉偉、大眾點評COO呂廣渝、趕集網COO陳國環都出自這個項目。

隨後,這個項目越做越大,迅速改變了阿里巴巴的財務狀況,竟然在2001年底為公司實現1個月的正現金流,在2002年實現全面盈利。

關明生的「救亡」行動,終於成功了!

功成身退

從2004年開始,阿里的各項業務全面轉好,關明生也辭去了COO一職,改任首席人力官,後來又退居資深顧問,2011年2月正式離開阿里。

如果說馬雲賦予了阿里靈魂,那麼關明生則給了阿里一個強健的體魄。正是靈魂和身體的完美結合,讓阿里可以在短短十幾年裡,成為一個市值3600億美元的世界頂級企業。

關明生曾說過,「馬雲是阿里爸爸,我是阿里媽媽,爸爸是保證明天會更好,媽媽是保證天天有飯吃。」

的確,關明生就像「媽媽」一樣,把整個阿里凝聚在一起,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讓大家可以踏踏實實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

更重要的是,他讓馬雲懂得了什麼是價值觀、什麼是團隊、什麼是組織,從那以後,馬雲雖然還會說些天馬行空的話,但是已經懂得腳踏實地,從客戶的需求入手。

或許阿里內部人這一句評價更為合適:關明生是馬雲的「姜太公」,是幫阿里巴巴熬過第一個冬天的貴人。沒有他,就沒有今天的阿里巴巴。

作 者|唐一

來 源|創業智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