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總理李光耀生前肯定萬萬沒想到,他人走後,兩個兒子之間的矛盾竟然赤裸裸地公開化。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李家紛爭看似累積多時,「38號歐思禮路」拆不拆,相信只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7月3日國會上演重頭戲之前,我們先梳理「男一號」李顯龍和「男二號」李顯揚各自不同的人生路,再重讀一下李光耀對兩個兒子的評價,以刷新對兩兄弟的認識。或許,能從中找出引發兄弟鬩牆的蛛絲馬跡?
「政治李顯龍」VS「商業李顯揚」
李顯龍(65歲)和李顯揚(59歲)的成長之路有許多相似之處。兩人同為總統獎學金、武裝部隊海外獎學金雙料得主。兩人都在劍橋大學、國家初級學院和公教中學受教育,也都在武裝部隊里擢升至准將。
兩人最明顯的不同點是,一個從政、一個經商。同為李家公子,為何只有李顯龍追隨父親腳步進入政壇?在《新加坡賴以生存的硬道理》一書中,李光耀給了個說法。
1)李光耀:顯龍經歷種族暴動,顯揚沒跟我訪選區
李光耀說,李顯揚比李顯龍小五歲,「他沒跟著我,年紀太小了」。即便是上世紀60年代後期或70年代,李顯揚也沒跟著爸爸去選區訪問,因為他正忙著準備「A」水準考試。
李顯龍則從小立志從政。有一次,李光耀問孩子們:「你們將來要跟我一樣嗎?」李顯龍說:「我要跟你一樣。」1963年李光耀到選區訪問時,年僅11歲的李顯龍就跟著父親跑。
李光耀回憶說,1964年新加坡發生種族暴動時,就讀於公教中學的李顯龍被困在路上,當時派了一輛車要接他回家,但找不到人,因為太混亂了,於是李顯龍「自己一個人走回家」。顯揚和瑋玲當時念南洋小學,不在市區內,所以不受影響。
李光耀說:「這件事對他(李顯龍)的影響非常大,讓他了解到這個地方隨時可能被顛覆。」
李顯龍從政的信念十分堅定。他拒絕劍橋大學的研究員獎學金,決心回國,在給導師的信中如是寫道:「我不願置身度外做一個旁觀者,我要回去,我要為新加坡獻一份力。」
2)李光耀:顯龍很出色,顯揚不擔心比不上哥哥
李顯龍在劍橋大學表現出眾,李顯揚提出也要到劍橋時,李光耀提醒小兒子,人家會期待他有同樣出色的表現。李顯揚回覆說,「沒關係,我不讀數學,我學工程。」李光耀對顯揚的評價是,「他很自信,不擔心比不上哥哥」。李顯揚果然表現不遜,他考到一等榮譽學位,只不過,原本還想考到特優獎,結果希望落空。
擅長數學的李顯龍的學業成就顯然比弟弟更勝一籌。李光耀透露,有個劍橋大學導師說:「李顯龍在數學榮譽學位的考試中,比排名第二的學生還多了12個特優。12個特優——這在劍橋數學榮譽學位考試的歷史上,前所未有。」
3)李光耀:顯龍有最好遺傳基因,顯揚不及哥哥強
李光耀認為,大兒子得到父母最好的遺傳基因。
他說:「我的數學很行,我妻子在文學方面很行,他(李顯龍)這兩方面都遺傳到了。其他兩個孩子都有這方面的遺傳,但都不及哥哥強。這完全是運氣。」
4)李光耀:顯揚下海表現出色,幫媽媽理財
李顯揚學成歸國之後,曾在武裝部隊里擔任要職。1994年加入新加坡電信,1995年5月出任總裁,2007年4月1日卸任。在他率領下,新電信積極往海外電信市場擴展。2007年10月,李顯揚出任星獅集團(F&N)主席,2009年被任命為新加坡民航局主席。有報道曾形容,他是個「商業奇才」。
外界較少留意到的是,新加坡差點就失掉這位商業奇才。李光耀透露,李顯揚要離開國防部時,國防部長曾告訴當時的總理吳作棟,「這傢伙會是出色的公務員首長」。不過,李顯揚不願加入公務員隊伍。他說:「我不想把我的一生都花在那裡(公共服務部門),我要到商界去闖一闖。」
李光耀形容,李顯揚「對投資很在行,非常精明」,母親柯玉芝的錢也交由他投資,他大多數時候都作出明智決定。在新電信工作一段時間後,李顯揚認為他已經證明自己的才幹了,於是決定離開。時任世界銀行行長沃爾芬森知道李顯揚是投資高手,於是通過李光耀邀請李顯揚加入他孩子籌劃設立的投資銀行,卻被李顯揚婉拒。
李顯揚身家多少,本地媒體鮮少提及。根據過去的記錄,2006年李顯揚擔任新電信總裁時,年薪210萬元。據《聯合早報》2008年1月9日報道,時任星獅集團非執行主席的李顯揚可獲125萬元的董事費,再加上投資眼光好,他的年收入應該超過這個數目。
李家兄弟為錢翻臉?
李光耀在2015年3月去世後,李顯龍同年以市價把歐思禮路的李光耀故居轉讓給李顯揚,條件是雙方各自將相等於房子一半市價的金額捐給慈善,而李顯揚必須另外捐出市價的一半。李顯龍最後一也把自己的另一半所得捐出。
據路透社報道,房地產經紀估算,面積1萬2060英尺的李光耀故居,土地價格預計達2400萬元。就算打點折,也有千多萬元。
外界揣測,李顯揚可能意識到,一旦政府決定保留故居,他三千多萬的投資就泡湯了,於是趕緊跳出來發難?但集財富與才智於一身的李家公子會單單因錢與哥哥決裂嗎?又或是有別的原因?
手足競爭,埋下怨的種子?
從《硬道理》一書中不難看出,李光耀毫不掩飾對長子的激賞。李光耀說,從來沒有懷疑過李顯龍有能力坐上總理的位子,「放眼看看,有誰能比他優秀——論才智,論政治經驗,論語言能力?沒有一個人」。
李顯龍還學俄文字母、爪夷文字、漢字還有音符,李光耀說:「你見過其他人像他那麼行嗎?我以前就說過,如果不是因為我當過總理,他應該更早就坐上這個位子。」
李光耀又說,沒有一個部長會懷疑李顯龍的能力,不論是金融、貿易或其他方面,李顯龍都會注意到問題的細節並想辦法解決問題,而且他記憶力驚人,可以記住各種文字和觀點。
至於小兒子,李光耀談得不多。被問及顯揚是否「有點叛逆」時,李光耀說:「不不不,他為什麼要叛逆?他要反抗什麼?我們從不強迫他做任何東西。」
李光耀形容顯揚「理性、務實」,原在大學修讀電子工程,讀到一半,考慮到他離開武裝部隊時,電子工程可能會過時,所以就轉修土木工程。
杜克大學心理與社會學系學者戈爾德(Deborah Gold)曾分析指出,「手足之爭是存在的」,尤其是兄弟之間。
她說,幾乎從出世那天開始,孩子的成長指標如誰先長牙,先學會爬,走、說話等,都會被拿來放大比較,從學校到職場都在比,「在我們的社會中,男人必須有所成就」。
《手足之爭:七個簡單解決方法》作者多爾蒂(Karen Doherty)也指出,手足之間的嫉妒心理像個潰爛傷口,可以將關係搞砸,以至於我們不能忍受兄弟姐妹成功或高興,「當他們遇挫折時,我們會幸災樂禍」。
諾丁漢大學法庭心理學教授布朗(Kevin Browne)說,當父母老了,孩子也成年了,他們就不會在情感上爭寵,而是爭取物質的東西,如房產和金錢。布朗說:「在很多個案中,爸爸或媽媽過世後分遺產,只會加速手足間的宿怨表面化,而父母這時已無法再調解了。」
嗯,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學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