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靈少女­》之後,下一部台灣創意在哪裡?

@ 2017-06-25

 

ETNEWS星光雲

首頁

更多

影音

電影

電視

音樂

大事件

娛樂觀

贈獎

圖集

金曲獎

即時

熱點閱

華娛

韓星爆爆

歐美

日本控

影音

電影

電視

音樂

大事件

娛樂觀

贈獎

圖集

金曲獎

即時

熱點閱

華娛

韓星爆爆

歐美

日本控

影音

電影

電視

 

《通靈少女­》之後,下一部台灣創意在哪裡?

0

   

2017年06月18日 09:00

小中大

公視和HBO合製的影集《通靈少女­》播出後即帶來熱潮。(圖/HBO Asia提供、翻攝自郭書瑤臉書)

文/羅慧雯

公視與HBO合製的影集《通靈少女­》四月初播出後即帶來收視熱潮,也引發各式各樣的討論。有人說此劇被HBO Asia選作首次國際合製的作品是台灣之光;也有人說國際合製是打進國際市場的好方法;還有人說從觀眾的熱烈反應中看到大家對台劇的信心,顯然台劇有復興的跡象。當然也不乏負面評價,其中以對結局不滿者居多,另有些人對此劇能否代表台灣文化提出質疑。

故事說得好不好見仁見智,而戲劇畢竟不是紀錄片,要求她如同相簿般收藏這個社會的發展軌跡或反映真實也不合理。姑且不論內容方面的爭議,若從數字來看,《通靈少女》打了美好的一仗。收視率打破公視開台以來的紀錄,「公視+7服務影音網」在首播時會員數就暴增至六萬多,而在星馬泰菲等東南亞市場的收視表現也都令人驚豔。此外, 公視透過學生劇展、人生劇展等「電視電影」徵案挖掘創作人才、發展優質IP的努力也更廣為人知。公視僅投入一部份的資金就有這麼多效益,實在非常划算!

「接下來呢?」「還有續集嗎?」,看完《通靈少女》六集的觀眾通常會意猶未盡的問。而關心台灣影視產業發展的我們也要問,《通靈少女》之後呢?還有下一部讓台灣的創意展現在國際舞台的電視劇嗎?

眾所周知,台灣並不缺影視人才也不缺資金,資金沒有進來影視產業或投資過於保守才是問題所在。資深電影監製李烈日前在文化部舉辦的「國家影視金融菁英班」開訓典禮中說,「大家都在說《通靈少女》,但它是短片《神算》的時候,台灣有人要投資嗎?」「我們在爽什麼,那是HBO投資的,投資如果太保守,永遠只能看別人成功。」

《通靈少女》之後,台灣公共電視能否受到社會重視?(圖/HBO Asia提供)

而影視產業的投資不夠熱絡又和公共投資的不足有關,公共投資可帶動民間投資,創造良性循環。放眼全世界,能與強勢好萊塢對抗的國家,都是本身公共投資較多的國家。例如:英國有公共廣電BBC,每年也產製許多部電影。韓國的公共廣電KBS和MBC,因大量製作電視劇、締造「韓流」而舉世聞名。日本也有公共廣電NHK,在歷史劇(大河劇)的製播上一直居於領導地位。這些國家的公共廣電經費都數倍於台灣,也都擔任該國影視產業的領頭羊。以日本為例,其人口有一億兩千七百萬,是台灣人口的五點五倍,而NHK一年經費將近7千億日圓(相當於兩千多億台幣),是台灣公共電視法定預算九億的兩百倍以上。可見台日對公共廣電重視程度差異之大。規模很大的NHK在日本不僅是優質節目的代名詞,也具有指標性意義,藝人若在晨間劇、大河劇中演出是一種榮耀,這些電視劇不僅讓資深演員、年輕演員有演出機會,也維繫了和服、梳化等相關產業;若劇情講述的是某地方的故事,還會帶來當地的觀光潮,促進地方經濟與發展。由此可看到公共廣電在文化、產業方面的貢獻。

知名影評人藍祖蔚也從通靈少女的成功看到公視應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呼籲大家重視公視預算過少的問題。藍祖蔚說,「公視開台以來從《人間四月天》、《痞子英雄》到前兩年撐起台劇大旗的《麻醉風暴》與《一把青》,都做了點的突破,直到《通靈少女》才一舉攀上高峰。但是十五年來,九億不變,物價倍增,再扣除同樣逐年成長的人事費用,公視早已捉襟見肘,趁著通靈熱潮,全面檢討公視預算與政策,確有必要。」

值此公視表現受到許多人讚賞及關注的同時,立法委員高金素梅也在上個月召開公聽會批評公視不夠照顧資深藝人,但平心而論,這仍可歸因到公視規模過小的問題。若規模夠大,培養新秀和照顧老演員,當然都可兼顧。總之,打鐵要趁熱,通靈之後,要維持國內外對台劇的熱度,符合大家對台灣國際能見度提高的期待,文化部和立法院都要努力,就從增加公共投資開始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