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中原大地上各國連年交戰,此起彼伏,百姓的日子並不好過。但奇怪的是飽受戰爭之苦的底層人民卻能安於現狀,雖然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互有攻伐,卻都屬於外戰,並沒有自下而上的社會變革。
同樣地,三國、南北朝群雄割據,政權跌宕起伏,江山卻總在皇室貴族中輾轉易主,出自寒門的位卑言輕者莫能染指。
然而,待秦始皇履至尊而制六合,嬴氏建立了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王朝,很快就招致了惡果,先有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後有項羽、劉邦掀起反秦浪潮,大秦帝傳三世而亡,共維持了15年。
三國歸晉之後,司馬氏政權勉強承受住了八王之亂的重創,卻無力阻止五胡亂華,西晉僅存活51年。
楊堅篡北周、滅南陳,建立了隋朝,結束了東晉滅亡後170年南北朝割據並恃的局面。但當皇位傳到其子楊廣手裡,隋朝就徹底覆滅了,國祚38年。
為什麼分久必合後的統一新政權總是曇花一現?這其中是否在暗合某種必然規律?
我們都知道達爾文的《進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春秋戰國的熊熊戰火燃燒的不僅是一個個生命,還有意志和決心。強國越強,弱國越弱,無數的小諸侯國被兼并,任何國家如果想在這紛擾亂世中求得一隅之地,就絕不能有絲毫懈怠,生死存亡往往就在旦夕之間,所以統治階級大多都是勵精圖治,儘量與民為善,不敢肆意妄為。三國、南北朝亦如是。
但是當嬴政吞併六國,司馬炎滅吳,楊堅統一南北,競爭市場成為了國家壟斷。
這個時候不僅飛鳥盡,良弓藏,也正是統治者作威作福、享受勝利果實之際,秦始皇、秦二世何等的窮奢極欲,司馬氏如何有恃無恐地上演荒謬滑稽的八王之亂,隋煬帝怎樣窮兵黷武、剛愎自用,已經為江山淪陷寫下了序言。
就像很多人留意的現代教育問題,相當一部分學生光是邁過高考的關口就覺得萬事皆休,一切可以聽天由命,從此混吃等死,若是蒼茫大地突然成了一家之天下,其結果也是可想而知。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交通落後的古代,幅員遼闊的多民族國家遠比區域國家更難控制得多,打江山易,守江山難,只要稍有疏漏,錯綜複雜的社會矛盾就會使得帝國不堪重負、鞭長莫及,特別是在統一觀念並沒有完全貫徹的新朝廷。
有人說蒙古先後滅亡西遼、花刺子模、西夏、金、大理和南宋,疆域橫跨歐亞大陸,建立了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由外族入侵的統一征服王朝。元朝前後延續了98年,與秦、西晉和隋加起來差不多長。
然而98年並不算長,不僅比遼、金、北宋、南宋、西夏都短命,與後來的明、清更不能同日而語,而且只是以現象級的強盛武力來拱衛,最後也仍然倒在了朱元璋等人領導的農民起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