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軍機為何頻繁挑釁俄軍 飛行不下15次受到網友們的熱議

@ 2017-06-25

[原標題]北約軍機為何頻繁挑釁俄軍 飛行不下15次受到網友們的熱議—來源:中國青年網—編輯:王靜

俄新社日前發文章稱,自6月中旬開始,北約國家在俄羅斯西部邊界進行的偵察活動頻率激增,美國及其歐洲盟國戰機在俄羅斯邊境附近飛行次數不下15次。最近一次時間是周三,北約國家1架F-16戰鬥機在波羅的海中立水域近距離伴飛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的專機,在俄方護航的蘇-27戰鬥機「亮彈」警告後,F-16戰鬥機迅速離去。

而此前一天,即6月20日,俄羅斯蘇-27戰鬥機升空在波羅的海成功攔截了美國空軍1架RC-135偵察機,當時這架偵察機正在朝俄羅斯邊境方向飛行,直至RC-135改變航向後蘇-27才返回己方駐地,然而十分鐘後,又有1架美空軍偵察機出現在同一地區,俄羅斯不得不升空另外1架戰機進行攔截。

沙特等國要求卡達與伊朗斷交:只給你10天時間

[原標題]北約軍機為何頻繁挑釁俄軍 飛行不下15次受到網友們的熱議—來源:中國青年網—編輯:王靜

周三晚上,有媒體報道稱,美軍1架RQ-4A「全球鷹」戰略無人機在靠近俄羅斯列寧格勒州和普斯科夫州的芬蘭灣巡航了幾個小時。此前,該型無人機曾多次在頓巴斯地區上空飛行,美軍也利用它對敘利亞境內的恐怖組織設施進行監控。顯然,北約國家希望通過空中偵察在俄羅斯西部邊境發現一些重要的東西。

北約戰機幾乎所有的偵察飛行都是在俄羅斯空軍和防空部隊第6軍的責任區內進行的,第6軍是俄羅斯空天部隊力量最強且裝備最精良的軍隊之一,其責任區覆蓋了俄羅斯西部的29個地區,並且需要保證俄羅斯長達3750千米邊境線的安全。在與北約國家發生武裝衝突的情況下,該軍對進犯的敵機和巡航飛彈發動第一輪的打擊。

俄羅斯國家安全公共實際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亞歷山大·日林表示,北約對俄羅斯這一戰略方向非常感興趣,試圖儘可能摸清楚俄羅斯在這一地區的軍力,因此俄羅斯西部邊界經常有美國的RC-135偵察機光顧。RC-135是一種電子偵察機,其任務是確定和識別軍隊和其他執法機關代表,如俄羅斯聯邦安全局邊防軍的通話射頻。而收集這樣的信息只能用於戰爭。

專家強調稱,這種偵察一般是秘密進行的,北約國家在東歐舉行的多次軍事演習、北約軍隊將軍的挑釁性聲明以及波羅的海政治家發表的「俄羅斯威脅」談論,這些實際上都是試圖摸清俄羅斯防禦弱點的伎倆。

西方國家進行偵察到一個主要任務就是發現俄羅斯空軍和防空部隊第6軍,特別是西部軍區防空系統的部署地點。在過去十年中,俄羅斯軍隊領導成功在這一戰略方向上建立了梯次配置的飛彈防禦系統。在發生空襲的情況下,S-300PM和S-400防空飛彈部隊將率先進入作戰,可以打擊400公里內的目標(射程取決於所用的飛彈)。如果敵方有幸突破防禦第一線,那麼S-300PS和S-350防空飛彈系統將開始運作,之後倖存的戰機和巡航飛彈將處於「鎧甲」-S1彈炮合一防空系統的密集火力打擊之下。

在必要情況下,俄羅斯陸軍的防空飛彈系統——S-300V、「山毛櫸」-M2、「道爾」-M2也可以加入作戰行動中,不過這些潛在敵方必然不會貿然出擊,因此現在只是盡全力找出這些防空系統的作戰部署位置,以便在戰爭開始前就將它們摧毀。

俄羅斯軍事科學院教授謝爾蓋·薩達科夫表示,只要地方挑釁飛機接近俄羅斯邊界,俄羅斯的雷達系統就開始工作,鎖定目標,但同時也會暴露出自己的坐標,這時美國在該地區上空運行的衛星將在偵察所得坐標的基礎上繪製出地形面積圖,目的是弄清楚這些雷達裝備在什麼樣的武器上,位置在哪裡,數量有多少。

在所偵察區域發生武裝衝突的情況下,敵方空地飛彈和地地飛彈將發動打擊,它們將摧毀射頻來源(主要是雷達),使得俄方的防空系統「致盲」。不過,俄羅斯的大部分防空飛彈系統都是移動式的,可以快速改變自己的位置,這樣可以嚴重削弱敵方的打擊效果。

日林指出,除了防空系統外,北約對經常升空攔截其戰機的俄飛行員也十分感興趣,他們試圖弄清楚值班戰鬥機如何迅速升空,以什麼樣的速度靠近目標,用什麼波段通信。正是出於這樣的目的,北約F-16戰鬥機才會抵近紹伊古的專機。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這種挑釁已經處於違例邊緣,攔截國家高層領導的專機就像是打在該國臉上的一記響亮耳光,隨時可能引發全面戰爭。不過,這次這架蘇-27戰機的飛行員是一個聰明人,即警告了對方又沒對俄防長專機帶來危險。

沙特等國要求卡達與伊朗斷交:只給你10天時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