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身能力是第五代戰鬥機與第四代戰鬥機最根本的區別,得益於曾經的F-117戰鬥機在實戰中的優秀表現,美國空軍對隱身技術大為欣賞,甚至不惜投入百億美元的巨資對戰鬥機的隱身技術進行研發,並先後裝備服役了B-2、F-22這些具備非常優秀的隱身能力的戰機,但不得不指出的是,這些戰機在十年前一定是非常優秀的,在進行空戰格鬥時也是比較有用的,但如果要是面對強大反隱形雷達也許就不那麼好使了。
隱形戰機實現隱形是多方面努力的結果,其一就是氣動外形的布局,圓潤的機身設計有著更小的雷達波散射面積,特別是現代DSI進氣道的運用能夠有效的減少雷達回波。其二就是雷達吸波材料的使用,通過對戰機表面塗上一層雷達吸波材料,就能夠有效吸收電磁波並達到逐步衰減反射信號的目的,一架塗有復合雷達波吸收材料的B-1轟炸機,其雷達反射截面積還不到「裸奔」的B-52的五十分之一。
軍事專家對此表示,即便現代的各種隱形技術已經非常先進,比如F-22的正面雷達反射截面積僅有0.01平方米,但F-22始終不能達到完全隱身的效果,雷達反射截面積的更小,只能使其被雷達探測到的距離越短,但只要運用得當,發現F-22也並不是什麼難事,中國近年來在反隱形陸基機動式雷達的研發上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其中JY-26米波雷達就曾在2016年年初時被證明能夠有效的探測到F-22。
上次探測到F-22後,中國有媒體對此事進行了相關報道,而美國方面卻一直裝聾作啞,用沉默應對。但事實已經擺在了面前,隱形戰機在遠離陸地的空中還是比較有效的,但是如果想要通過有限的隱身能力深入戰略縱深就有一點異想天開了,這也是由反隱身雷達技術的進步和隱身技術的局限性決定的。
軍事專家對此解釋到,一方面,現代米波雷達對隱身目標具有較好的探測能力,其電磁波段一般大於30吉赫茲,而隱形戰機一般只在30吉赫茲以下有著良好的隱身能力,所以這種長波雷達是隱形戰機的天敵,但目前的米波雷達普遍存在著持續工作能力低、探測精度弱的缺陷,中國在米波雷達上深耕多年,目前最新產品——JY-26米波三座標雷達探測距離最遠達到500千米,而且能夠通過輻射信號的時間差和幾何方法對隱形目標進行定位。
而另一方面就是隱形飛機雷達吸波材料的局限性了,隱形飛機的雷達吸波材料在短時間內是比較有效的,但是如果暴露在雷達波下的時間太長,其本身的吸波特性就會大大降低,這就像海綿所儲存的水一樣,當儲存的水超過了海綿能夠容納的範圍就失去了繼續吸水的功能。
軍事專家最後強調,隱形飛機雖然能夠被發現,但也並不意味著其是一無是處的,現代隱形戰機在空空對抗中還是具備很大優勢的,對於防空體系不完善的小國來說,也仍然具備相當可觀的領先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