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鄧講紅色故事|譚家橋戰鬥,尋淮洲同志不幸犧牲

@ 2017-06-20

老鄧講紅色故事|譚家橋戰鬥,尋淮洲同志不幸犧牲

1934年11月下旬,在方誌敏、劉疇西同志的率領下,紅十軍團部和第二十、二十一兩師,經婺源、開化之間和休寧以南,北上皖南,12月10日,與十九師會合於黃山東南之湯口地區。此時,敵人調集重兵分多路對紅軍實施尾追、堵擊,企圖圍殲。為粉碎敵之陰謀,紅軍決定選其一路給予打擊。12月13日,紅十軍團沿屯溪至青陽的公路向北轉移,經烏泥關進入黃山東麓譚家橋地區。情報顯示,其他敵軍距離尚遠,唯尾隨我軍之敵補充第一旅已抵達湯口,正繼續向我追擊前進中,顯得孤立突出。敵補充第一旅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共三個團,裝備比較好。我十軍團三個師,兵力和敵人差不多,裝備不如敵軍,但地形對我十分有利,烏泥關是一個山隘口,東側有一個制高點,向北一路小山坡。軍團首長決心利用烏泥關至譚家橋段公路兩側有利地形,以伏擊手段,爭取殲滅該敵大部。

軍團的作戰部署是:由烏泥關起,沿公路面側自南而北,按十九、二十、三十一師的順序設伏,十九師是軍團戰鬥力較強的一個師,配置在上峰,除以一個連兵力控制烏泥關制高點外,該師主要兵力部署在烏泥關以北,與二十、二十一師陣地依次銜接,二十一師以一個營構築工事堅守譚家橋正面。待敵補充第一旅通過烏泥關,進入我設伏地城以後,即行封鎖烏泥關口,斷敵退路,阻擊敵可能之增援;同時,二十、二十一師會同十九師部分兵力對敵攔腰出擊,並排打下去,將其大部殲滅於烏泥關至謂家橋公路上。

1934年11月14日上午九點多鐘,敵補充第一旅進入設伏地區後,紅軍突然發起攻擊,敵頓時驚慌失措,陷入一片混亂。一開始,戰場形勢很好。但紅十九師除以一個連控制烏泥關制高地外,未能將主力配置於烏泥關以北,而是擺到烏泥關以南去了。烏泥關以南是懸崖陡壁,兵力展不開。敵人調整部署後,集中力量進攻戰鬥力較弱的二十、二十一師。兩師指戰員奮勇反擊,但因不長於正規作戰,而十九師又增援不及以致陣地被敵人衝垮。接著,烏泥關制高點也被敵人奪去了。

尋淮洲同志親自帶隊奪取制高點,一個猛攻,制高點是奪回來了,但他卻負了重傷。轉移途中,尋淮洲同志不幸犧牲,時年僅二十三歲。此時,整個戰鬥敗局已定,於是決定撤出戰鬥。在組織掩護的戰鬥中,劉英、樂少華同志又先後負傷。部隊撤下來,到黃昏時候向北轉移。此時,敵軍也打得精疲力竭,傷亡很大,無力再對紅軍追擊了。

譚家橋之戰是紅十軍團全部轉向外線作戰後的第一個戰鬥,初戰失利,愈加陷入被動。

 

回復「高考」,您將收到江西省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系列內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