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三國時期八大最強戰略家,有兩位您未必知道

@ 2017-06-20

話不多說,直接開扒(排名不分先後)。

郭嘉

今河南禹州人,曹操麾下謀士。本為袁紹部下,後轉投曹操,在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封洧陽亭侯。在曹操征伐烏丸時病逝,終年38歲,諡曰貞侯。

史書上稱其「才策謀略,世之奇士」。曹操稱讚他見識過人,是自己的「奇佐」。

法正

今陝西省眉縣小法儀鎮人,劉備麾下謀士。原為劉璋部下,劉備圍攻成都時勸說劉璋投降,而後又與劉備一同進取漢中,獻計斬殺曹操大將夏侯淵。

善奇謀,深受劉備信任和敬重。劉備進位漢中王后,封其為尚書令、護軍將軍,次年就去世了,年僅45歲。他的死令劉備十分傷感,連哭數日,被追諡為翼侯。

他是劉備時代唯一一位有諡號的大臣,被陳壽陳贊為可比肩曹操麾下的程昱和郭嘉。

沮授

今河北邯鄲廣平人,袁紹帳下謀士。據載他「少有大志,擅於謀略」,經常對袁紹提出良策,但很多時候袁紹並不聽從。

官渡之戰一開始,沮授就提出了正確的戰勝曹軍方法,那就是打消耗戰。因為當時袁紹的糧草要比曹操多很多,只要堅守下來,曹軍將不戰自亂。從整個三國時期來看,他的這一戰法是與後來司馬懿戰勝諸葛亮的方法不謀而合的。可當時躊躇滿志的袁紹並未採納,最終大敗,沮授未來得及逃走,被抓。

事後曹操很欣賞他的才能,對其以禮相待,但沮授誓死不降,終被處死。

魯肅

今安徽定遠人,出生士族,幼年喪父,由祖母撫養長大。當時周瑜為居巢長,因為缺糧向其求助,魯肅將一倉三千斛糧食全都借給了周瑜,因此二人成為好友,共謀大事。

後投奔孫權,為其提出了鼎足江東的戰略規劃,因此得到賞識。曹操大軍南下之際,孫權部下多主降,唯有魯肅與周瑜等力排眾議,堅決主戰,結果劉孫聯軍大敗曹操於赤壁,從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周瑜死後,孫權採納了周瑜生前的建議,命魯肅代周瑜職務領兵四千,因其治軍有方,軍隊很快就發展到了萬餘人。後來追隨孫權破皖城,被授予橫江將軍,守陸口。再後來為了索取荊州而邀關羽相見,但無功而返。

魯肅去世時終年46歲,孫權親自為其發喪,諸葛亮也為其發哀。

周瑜

今安徽廬江舒縣人。少時與孫策交好,21歲便跟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

後來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以中護軍的身份與張昭等共掌眾事。公元208年,他率軍與劉備聯合,在赤壁大敗曹操,從而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兩年後,病逝於巴丘,年僅36歲。

正史中的周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孫權稱讚其有「王佐之資";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宋徽宗時追尊其為平虜伯,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諸葛亮

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蜀漢的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文學家。

幼年喪父,同叔父一同到南陽躬耕,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為劉備奠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礎。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

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毛玠

今河南封丘人,因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脩(xiū)耕植,畜軍資」的戰略規劃,得到曹操的賞識。

毛玠為人清廉。他和崔琰主持選舉時,所用的皆是清廉正直之人,因此一改朝中奢華的風氣。曹操大為讚賞,曹丕也曾親自拜訪過他。

崔琰被殺後,毛玠十分不爽,後又有人誣告,曹操大怒,於是將其打入大牢。雖然後來在桓階、和洽的營救下只被免職,但不久就逝世於家中。曹操在他死後賜其棺材和錢帛。

荀彧

今河南許昌人,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是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早年被稱為「王佐之才」,後因反對曹操稱魏公受到冷落,被調離中樞,在壽春抑鬱成疾而亡,終年50歲。

當年曹操正是採納了他的「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意見,這才成為了東漢末年最有實力的軍閥,為此後的所有戰爭打下了牢不可破的基礎。荀彧很少隨軍出征,多是「居中持重」,每次曹操在外征戰時,軍國大事都是由他調度籌劃。

荀彧還善於舉薦人才,最初舉薦的是戲志才,戲志才死後才又舉薦的郭嘉。另外,還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畿(jī)、司馬懿等,都是當時的名士,只有嚴象和韋康後來因為失敗而喪了命。

荀彧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多有建樹,因此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

編後:公眾號古歷小軍(gulixiaojun)同步開通啦,更多精彩內容歡迎訂閱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