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新加坡人悲痛和失望的一周!李光耀總理的遺囑不只是白紙黑字。。。

@ 2017-06-19

難以忘記新加坡建國總理去世和兩場空難時新加坡滿眼的悲痛氣息,過去的一周,我們再次感受到了同等的悲痛和難過。李光耀總理在多次訪問中,提及他引以為豪的「我的國家,我的家庭」,如今,卻糟糕到了這種局面。

 

 

位於歐思禮路38號的李光耀故居。

華文媒體集團數碼總編輯韓詠梅 ​對過去一周的新加坡,展開了以下評價和論述。

「眼下國家還有很多挑戰,經濟轉型時期的困難、區域政治變化帶來的動盪,這些問題遠遠大過歐思禮路38號,影響之深也超過李家三代人。

新加坡人經歷了震驚、難過,甚至是憤怒的一周。

星期二凌晨李瑋玲和李顯揚發出的聯合聲明,針對歐思禮路38號的李光耀故居是否拆除公開指責大哥李顯龍總理,指總理要利用父親的光環鞏固自己政治資本,所以濫用國家機器阻擾故居的拆除,這等同於拋出了震撼彈。我相信以他們的智力和資歷,這些動作都是經過深思熟慮後,在堅定的意志底下做出的決定。

 

我們誰都不可能弄清楚別人家事,所以古人才有「清官難斷家務事」這樣的說法,我也無意在此評斷是非,只是想表達一個新加坡人的失望。建國總理李光耀和他家庭對新加坡的影響,一般名人家庭絕對不能相比,受到全國關注是必然的,但引起國際關注則屬不幸。

 

 

在我從事新聞工作這20年里,除了建國總理去世全國舉喪那幾天以及之前兩場空難,沒什麼新聞讓那麼多新加坡人感到難過和關注,在聯合早報面簿上許多網友點了「憤怒」和「難過」的表情符號,有個留言說,建國總理的遺願是什麼?不需要白紙黑字的遺囑,全國人民都懂,就是「國家永遠興盛,國民團結一致」。這位網友希望這起事件別再公開鬧下去,「給國家留點顏面」。

新加坡人普遍把這件事當成一場悲劇,有報販說這幾天報紙買氣很旺,但是這個錢他賺得心痛。我們每天在跟進報道,也一樣難受。接踵而來的內容,看得心驚肉跳,三更半夜在面簿上發貼文,過了報紙截稿時間不處理又指「媒體受管制」,網絡上只好全天候即時跟進。一場家庭糾紛,有至於此嗎?

 

 

 

把兄弟姐妹之間的糾紛放到社交媒體上公開討論,這樣的討論不會讓事情越辯越明,只會讓家人感情越來越壞,無異於把髒衣服晾在大街上讓人指指點點,髒衣服不會因此變得乾淨,反而有礙瞻觀,破壞市容。

觀感不佳,還只是表面上的問題。李瑋玲和李顯揚的重炮攻擊包括總理要建立王朝政治、公器私用,還提出了對我國司法獨立、政府誠信等等新加坡賴以生存的核心價值和這套系統的運作提出的質疑,以他們的身份提這樣的質疑,很能夠達到搶眼球的效果。這些問題在一個理智冷靜的時候提出,並不是壞事,理性的討論可以讓我們做出與時俱進的調整,可是在吵架無好話的情況下討論,就是剩下立場,沒有是非了。

 

新加坡的今天,是李光耀子女們的父親以及我們許許多多人的父輩辛辛苦苦建立的,裡面不只是冰冷堅實的司法和體制,還有面對成功、失敗、錯誤、拆除、重建、分裂、融合、求同存異、追求和諧等等需要我們一起守護的價值,這些才是父輩們留下的真正遺產。一個房子拆與不拆,在社會上還沒有共識的現在,這個問題有到亟需處理的程度嗎?如果為了家庭內部的分歧,或者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產生的不和諧,就把問題提升到國家層次,甚至把國家的基本價值和體制也提出質疑,無疑是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令人痛心。

 

國際上許多旁觀者對這問題看得比我們透徹,除了一些幸災樂禍的媒體用隔岸觀火的語氣嘲笑我們外,也有些媒體人提出中肯觀點。

日本經濟新聞的中野貴司寫道:「隨著李家私人爭端的表面化,新加坡社會的動揺令人擔心。在經濟增長放緩背景下,認為外國人導致房地產價格暴漲、正在奪走就業崗位等不滿十分強烈。此前,只要努力就能取得成功的價值觀成為新加坡國策,如果這點發生動搖,國民不滿可能加劇。」

 

 

 

李顯龍繼承父親遺志,一直努力保持新加坡這個年輕國家的凝聚力。在上述批評尚未鬧到滿城風雨的情況下,李顯龍能否巧妙應對來自親人的指責,或將影響新加坡現政權的凝聚力。」

眼下國家還有很多挑戰,經濟轉型時期的困難、區域政治變化帶來的動盪、國家定位和走向、新時代下治國模式的改變、接班人的選拔與培養,這些問題遠遠大過歐思禮路38號,影響之深也超過李家三代人。

 

出生在這個顯赫的家庭里,李光耀的後代繼承的東西超過物質上的資產,他們身為建國總理的家人受到的家庭教育、社會的尊重和際遇等等,是一種特殊的榮譽。當然他們也承受常人沒有的壓力,與此同時他們也避開了平凡人家生活道路上的坑坑洞洞。在亞洲社會裡,家族的榮譽很幸運也很不幸地同時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責任,在行為和做人方面也折射出先輩的價值觀。

 

 

過去20多年來,通過建國總理出版的回憶錄、圖片集等等,可以看出家庭在李光耀心目中的地位,子女的成就也是他的驕傲。在很多次訪問中被問起他最在意的是什麼,他貫徹始終的答案是「我的家庭,我的國家」。

2003年9月16日,他在80歲壽宴上說:「到頭來我最珍惜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我妻子,也是伴侶堅貞不渝的支持下,我的生命很圓滿。朋友間建立的友誼以及和家人孕育出的家庭凝聚讓我感到此生足矣,他們造就了我。」

 

今天是父親節,不是每個父親都會留下物質遺產給子女,但每個盡責的父親都會留下精神寶藏讓子女去繼承和挖掘。我想起10個月前過世的父親,他一介平民留下的精神資產已經豐厚得讓我和家人發掘不完,李光耀是建國總理,很多新加坡人視為「國父」,他除了留下房子和資產外,還有更多更珍貴的非物質遺產,他過世後家人為了那些有形的東西爭論不休,這樣的局面實在令人痛心和憤怒。

希望他的後人拿出智慧處理好這件事,過去一周那一連串深夜突襲,已經把一個父親不需要讓外人知道的一面公諸於世,將來大家都會懊悔的。」

昨天是父親節,李光耀先生的遺願不是簡單白紙黑字的一棟房產,而是他一生為之奮鬥,並且不遺餘力在努力實現的國家繁榮。李家不是新加坡一般的名人家庭,更應當把國家和家庭的重心擺正,不要讓李光耀先生再失望了,更不要讓新加坡的國民再悲痛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