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生長的可可是獨生子,父親是裁縫師,自營傳統西服店,母親則在店內幫忙打板。「我爸個性溫柔、和善,從不干涉我的發展,」這份父愛,反倒使可可在傳宗接代和跨越性別之間反覆拉扯。「其實我爸是矛盾的。他一方面想支持、接受我的女生外表;另一方面又期待我有朝一日會回頭,變回男生,可以結婚生小孩。」可可父親曾數次對她叨唸,「在台灣社會,以男性性別生存比較簡單容易。找工作、談戀愛都輕鬆。」無奈兒子想跨性成了家人之間不能說的秘密。可可照樣留長髮,打扮中性,「我理解爸媽的擔心,只是我還是想做自己。」
可可升國一,也是香港歌手張學友來台發行首張國語專輯《吻別》那年。當時學校還有髮禁,然而校規愈嚴,愈容易引起反彈效應。「訓導主任要男生把頭髮剃短,我就拚命把額頭前的瀏海留長,反正他又沒規定瀏海的長度。」講到這,可可嘴角翹的比天還高,得意地對我炫耀。
輔大畢業後,可可兵役被驗退。「我二O一O年一月二十三日開始吃賀爾蒙,第一次去看精神科醫生,醫生開了一堆抗憂鬱、安眠藥給我。我看起來有那麼憂鬱嗎?我只是不喜歡當男生而已。」問起感情生活,可可拒答細節,只說她現在有女朋友,「我本來就不設限,對方也願意跟我交往,不要想的那麼複雜。」或許兩個女生在一起,彼此心靈比較有共鳴。
我最後告訴可可,美國童話作家Greg McGoon在今年出版了一本童書《The Royal Heart》(皇家之心),內容描寫王子對自己性別感到不舒服,十六歲離家出走,最終如願變性成為一個公主。「那妳會想變性嗎?」可可說:「台灣是用身分證認人,也為了身體完整性,還是會手術,不然像我去看醫生,護士每次叫號時,都叫我『先生』,等到我站起來,大家看到我樣子,當場實在很尷尬。」(撰文:許家峻 攝影:李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