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真的是關羽的前世嗎?關羽為何要過五關、斬六將?民間說是輪迴報仇

@ 2017-06-14

小說中的歷史04:歷史上的「輪迴」02

真假三國縱橫談07:民間為什麼說項羽是關羽的前世

有這樣的一個字謎:劉邦聞之笑,劉備聞之哭。這個字謎的謎底是「翠」,也即是「羽卒」,也就是一個叫羽的人死了。劉邦的對手是項羽,他聽到「羽卒」的消息當然會笑了;而劉備的兄弟是關羽,他聽到「羽卒」的消息當然會哭了。

關於項羽其人,著名史學家對他的評價是相當高的,他在作《史記》的時候,不顧項羽是劉邦爭奪天下的直接對手,而是對他的功績大為讚賞,將他的傳記歸入了「本紀」一類,這是專門為最高統治者撰寫的傳記,而《項羽本紀》也是《史記》中最為燦爛的篇章之一。

(悲情英雄項羽是民間永遠的神。)

在民間,項羽也一直很受崇拜,被視為戰神一般的存在。北宋時期的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在目睹無數男兒對金人卑躬屈膝,不由得很是感嘆,她想到了項羽,於是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而關羽在民間的威望更是了得,隨著《三國演義》在民間流傳,關羽更是成為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明清兩代的朝廷對他也是褒獎不斷,他的廟宇遍布民間,崇拜關公也成為民間最為樸實的信仰之一。

那麼,他們二人之間有什麼關聯呢?很顯然,二人之間除了名相同外,其他的,並無任何關係。但神通廣大的小說家就硬是將他們給扯上了關係。

還是在馮夢龍的《喻世明言》第三十一卷「鬧陰司司馬貌斷獄」中,項羽竟然也要在閻王面前告狀。不過他所告的不是最終的勝者劉邦,也不是給予他重創的韓信,而是在烏江逼死他的劉邦帳下的六員將軍。那六人,名為將軍,但並無戰功,「止乘項羽兵敗力竭,逼之自刎,襲取封侯,僥倖甚矣。來生當發六將,仍使項羽斬首,以報其怨。」

而作為代理閻王的司馬貎對項羽的遭遇也是十分的同情,他很快就作出了判決,為項羽報了大仇,真可謂是大快人心。

「重湘發六將於曹操部下,守把關隘。楊喜改名卞喜,王翳改名王植,夏廣改名孔秀,呂勝改名韓福,楊武改名秦琪,呂馬童改名蔡陽。關羽過五關,斬六將,以泄前生烏江逼命之恨。」

很顯然,在這個故事中,民間的說書人是把《三國演義》中關羽過五關的故事當成了真實的歷史了,所以這才編造出這樣的一個輪迴轉世的故事來。

(關羽千里走單騎。)

那麼,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到底是不是歷史事實呢?

《三國演義》中的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是全書最為精彩的篇章之一,在後來的各種戲曲中,這個故事被反覆地上演,和《三國演義》的情節基本一致,由此也可知這段故事流傳之廣、影響之大。

但翻開《三國志》一看,這段故事根本就是子虛烏有,根本沒發生過。據《三國志·關羽傳》記載:

及羽殺顏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賞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於袁軍。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這樣看來,關羽掛印封金,投奔先主,歷史中實有其事的,但在《三國志》中又說,當時曹操的手下想追關羽,被曹操給勸阻了,表現出曹操的大度。既然曹操已經明確說了不追擊他,想必手下截擊他的可能性也不大。

而且在歷史上關羽所走的方向也和《三國演義》不同,據《三國志·先主傳》:

曹公與袁紹相拒於官渡,汝南黃巾劉辟等叛曹公,應紹。紹遣先主將兵與辟等略許下。關羽亡歸先主。

從這條記載來看,當時關羽是直接從許都南下往汝南去投奔劉備的,而不是北上經洛陽、滎陽又渡黃河。而許都和汝南間的距離也不算太遠,用不著千里跋涉。這樣看來,不但關羽斬六將於史無證,而且連是否闖過五關也成了問題,歷史上當然也不會記載那被關羽所殺的六位守將的名字。

而在裴松之為《三國志·關羽傳》作注的時候,也只是對曹操「知羽不留而心嘉其志」大加讚賞,並沒有片言隻語說到關羽過關斬將。由此可知,關羽的這一壯舉極有可能是小說家虛構出來的。

在元代的時候,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已經是廣為流傳,著名雜劇家關漢卿所作的《關大王獨赴單刀會》中,關羽就有一句唱詞「小可如千里獨行,五關斬將」。到了《三國演義》中,這個故事又被再次加工,寫成一回書,為關羽平添不少光彩。

從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以及項羽輪迴轉世成關羽來說,民間對關羽真可謂是呵護備致,關羽更是成為許多人心中永恆的那個神!

(關羽也是民間永遠的信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