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常用「飽暖思淫慾,饑寒起盜心」來形容生活安定下來後總想尋點樂子,找點刺激的人,這也是大多數的人選擇,但本文要介紹的一位明朝書生,則絲毫沒有這種想法,可為古代真君子。
明朝第八位皇帝,憲宗朱見深統治時期,江蘇鎮江縣有位叫靳瑜的人,一直在金壇縣設館教書,平時工作十分認真,所教學子受益良多,廣受鄉鄰好評。不但如此,他的文章還寫得極好,經常被同縣士子廣為傳頌。但他結婚二十多年了,卻一直沒有孩子,看了許多大夫,也不得很好。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沒有後代的話,不要說本人,就是周圍的口水都能淹死人。因此妻子急切的勸他納妾,為家裡留個香火。
但靳瑜卻說,我雖無後,但把鄉鄰們的子弟教育成材也是一大功勞啊,何況有無子嗣命中自有定數,哪能強求改命呢。
既然靳瑜都這樣說了,妻子也只好作罷。其實按大明律規定,四十歲以上沒有子嗣的平民是可以納妾的,妻子便動起了小心思。
某次妻子趁靳瑜到金壇講學一段時間,趁他不在家的時候,便用家中積蓄幫他納了鄰居的女兒為妾,為了把生米煮成熟飯,連正式的酒水都沒辦,就把小妾接到家裡住下了。然後給靳瑜寫信說家中有急事,請他速速歸家。
靳瑜見信後馬不停蹄的趕了回來,原來所謂的急事便是讓他納妾。妻子已在家中擺好酒席,請了親朋前來祝賀,大有趕鴨子上架的趨勢。
換作一般人遇到這樣的好事,肯定早就迫不及待了,但靳瑜卻異常冷靜。妻子見狀只得趁機把靳瑜和小妾關在一間房裡,再把房門鎖上,欲讓他們百年好合。但靳瑜發現情況不對後,門已拉不開,便敲碎窗戶,冒著危險跳了出來。
妻子在外面埋怨靳瑜說,我大半生積蓄都花在小妾身上了,只是想讓靳家留點香火,怎麼你就這麼不開竅呢。
靳瑜嚴肅的說,你倒是一番好意,只是這姑娘才十八歲,如花似玉的年齡就嫁了我這糟老頭,風流快活又有什麼意義呢。她小時候我還抱過她,以前她遇見我時,都喊我靳公公。我實在下不了手,不能侮辱了她。
妻子見實在沒有辦法,只得把那姑娘送回了家。
誰知不久後,妻子竟突然有了身孕,生了一個兒子取名叫做靳貴。他十七歲就中了鄉試第一名,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年)更至錢福榜進士第三人,授翰林院編修。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升為文淵閣大學士,進入內閣,地位已與宰相差不多了,深受皇帝和朝臣尊重。
也許是福報所至,他告老還鄉去世後,明武宗南巡時,甚至親臨靳貴的家,參加了他的葬禮,還為他寫了一首詩。這在歷朝歷代,可謂哀榮備至了吧。
由此看來,多積善德必得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