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人的孩子,因為某種原(mang)因一個人生一個養,在中國已經不是什麼少見多怪的現象。
這種現象,被稱為喪偶式育兒。
而「喪偶」的,90%都是媽媽。
帶孩子,仿佛成為麻麻一個人的全責。某綜藝節目中,媽媽「無能」被成千上萬的網友議論吐槽,而不會喂奶不會喂飯換尿布的爸爸卻被奉為段子。
連孩子發生意外,下面評論都是「當媽的去哪了」「怎麼能讓爸爸/爺奶單獨帶孩子」。
如此「雙標」,讓同為家長的媽媽情何以堪?
喪偶式育兒的不正和影響,Mommy不想再說。比它更可怕的,卻是中國媽媽最嚴重的問題之一。
全職媽媽背後的故事
Mommy的好友小C,是個從小美到大的女神級人物。從吃到穿無比講究,不洗頭不化妝絕不出門。
如你所料,自從當了媽整個人的畫風就出現了360°轉變。
先是因為不放心別人來照顧孩子,多方考慮還是忍痛辭去了自己喜歡的工作,在家相夫教子。
一開始,Mommy一群邊帶娃邊掙奶粉的麻麻們是羨慕的。默默看著她把自己從頭到尾收拾得漂漂亮亮抱著娃笑成一朵花。
僅僅一年,生活就徹底改變了風向。
在家帶娃的她幾乎都是兩種狀態:照顧寶寶時事無巨細,喂完輔食哄睡洗衣服買菜;偶爾閒下來,又不知道做什麼。
老公理所當然開始「指使」她,理由只有一個:我都上了一天班,你就不能做一下?
菜不合胃口,吐槽幾句;折好放衣櫃里的衣服找不到,也要喊醒半夜哄了寶寶兩三次才睡下沒多久的她。
小C說,最無法忍受的是,結婚紀念日那天,她做完所有家務,帶著孩子上完早教回家特意多做了幾樣菜,心心念念等著老公下班。
卻在已經餓過幾輪,菜徹底冷掉之後收到簡訊:有應酬,晚點回來。
她說,那一刻,感覺全世界都灰暗了。
最近再見到小C牽著孩子在院子裡散步,穿著睡衣,看上去有些憔悴。每天操心完孩子還要計劃怎麼省錢。
話里話外都是寶寶怎樣怎樣老公如何如何,仿佛這就是她現在和未來生活的全部。
媽媽生,媽媽養,爸爸有空來觀賞?
即使沒有投入到全職媽媽大軍中,你還是當初那個心懷熱望的人嗎?
曾經的你,背得了化學元素周期表畫得了三角函數圖,處理完棘手的工作還能醉心詩與遠方。
喜歡買買買吃吃吃,也嚮往唱歌、跳舞,或者畫畫、手工、樂器的你,為什麼囿於廚房和帶娃?
現在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又有多少跟孩子和伴侶無關?
你是不是丟失了太多東西?
喪偶式育兒可怕,在於麻麻們獨力承擔原因屬於兩個人的責任,在婚姻中扮演一個免費保姆的角色。
「媽媽生,媽媽養,爸爸空了來觀賞」大多數時候是這種情況
奶粉沖得不對?我也不會啊……
老婆快來,孩子一直哭;
寶寶生病了?之前不是好好的嗎(拿著手機);
喂飯不吃?不聽話?還不睡覺?我喊媽媽了啊。
媽媽圈甚至總結出一句話::沒有不會帶娃的爸爸,只有不上心的爸爸。
那麼問題來了,是誰一邊吐槽一邊推開粑粑包辦完所有事,讓喪偶式育兒越來越嚴重的?
你先是自己,才是別人的媽媽
盧梭說過這樣一句話:孩子生而為孩子,但爸媽不是生來就為人父母。
你是媽媽,是妻子,更是生長了幾十年的自己。
研究顯示,照顧孩子的過程中媽媽和爸爸腦部的「哺育區」都會被激活,也就是常說的「母性」(是的,爸爸天生也有)。
沒有人是天生的媽媽,也沒有該百分百付出自己甚至完全犧牲其他為孩子的女人。
Mommy曾經看過一個小故事:問上小學的孩子爸爸是做什麼的,往往回答「司機」「老師」;而問到媽媽是做什麼的時,會有孩子一臉懵逼「媽媽不就是媽媽?」。
過度失去自己,連孩子也看不見一個完整、鮮明、真正的媽媽。
習慣於媽媽這個角色,你也很容易在養娃過程中疲倦又敏感,焦慮又多疑,無法給予孩子高效的陪伴。
這也就是為什麼有的爸爸陪孩子的時間有限,寶寶卻把粑粑當偶像一樣崇拜的原因。
有了寶寶,人生也不止帶娃,還有自己和遠方。
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從強大和完善自己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