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清軍一路南下,勢如破竹,大明江山迅速土崩瓦解,面對清軍,明朝地方官員或降或逃,在江南地區,很多地方的百姓自發進行了艱苦的抗清鬥爭,其中,江陰這座小縣城以堅守81天的抗清業績,與「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並稱江南三慘,位列三慘之首,當時作為江南地區的孤城,江陰百姓寧死不屈,城破後,清軍進行了3天的大屠殺,男子全部戰死,女人全部自殺,最後全城僅剩53人。
江陰古城門—忠義之邦
順治皇帝正式定都北京後,攝政的多爾袞認為天下已定,迫不及待的開始推行所謂的剃髮令,清軍統帥多鐸在江南各地發出剃髮令。漢族人必須剃髮、易服,否則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
明末局勢圖
當時江陰所屬的常州府派人去江陰宣布剃髮令時,全城百姓誓死不從,最後殺掉了清朝知縣方亨和來執行剃髮令的清兵,推舉典史閻應元(相當於現在的公安局長)為統帥,帶領20萬江陰百姓抵抗。
抗清三公
清廷迅速派出十幾萬軍隊南下鎮壓。閻應元帶領全城百姓眾志成城,誓死抵抗,加固城牆,組織後勤,囤積糧草,部署守衛,清軍自恃兵強馬壯,覺得江陰小縣城一座,攻下易如反掌,但是在江陰軍民抵抗下,攻城第一天就戰死兩位都督,多位總兵,傷亡近萬人。
江陰81天書本插圖
清軍強攻不破,開始勸降,江陰城內守軍將計就計,沒過幾天,幾位江陰老者帶著上百名江陰義士,抬著所謂的請降的金銀財寶和物資,來到清軍大營,就在趾高氣昂的清軍薛王準備接受納降的時候,老者點火,偽裝成財寶的炸藥炸毀了整座軍帳,詐降的上百名江陰義士和上千名清軍官兵喪生,薛王爺只剩下一顆人頭。
守城用的紅夷大炮,相對清軍的要小
江陰久攻不下,清廷震怒,加緊調集兵力圍攻,並運來大量攻城用的大口徑紅夷大炮200多門,日夜不停圍攻,在堅守了80日後,江陰城中糧草斷絕,到了第81天,清軍200多門大炮齊轟江陰城東北角,在密集的彈雨中,中午時刻,城牆塌陷,清兵蜂擁入城,城中的人與清兵展開殊死巷戰,閻應元親帥上千人與清兵搏鬥,最後寡不敵眾,受傷被俘,寧死不降最後自殺。
百姓守城
城中的巷戰持續了2天,男人全部戰死,老百姓慷慨赴死,投水、蹈火、自刎、自縊的不計其數,都以先死為幸,內外城河、絆河、孫郎中池、玉帶河、通塔奄河、裹教場河處處填滿了屍體,疊了有好幾重,光投四眼井的就在四百多人。沒有一人投降。
百姓投井遺址
城破後第三天,清軍出榜安民。城中的人已所剩無幾。躲在寺觀塔上隱僻處以及和尚印白等,共計大小五十三人。這場戰役,守城八十一天,城裡死了九萬七千餘人,城外死了七萬五千餘人。
此役,十幾萬江陰百姓面對24萬清軍鐵騎,兩百多門紅衣大炮,血戰孤城,抗敵81日,擊斃清軍7萬5千餘人,其中親王3名,大將軍18名。在各地望風披靡之時,江陰面對強敵,臨危不懼,堅持了近三個月,擊殺清軍數萬人,重挫了清軍銳氣,鉗制了清軍主力南下,推動了各地的抗清鬥爭。在城破以後,仍拚死巷戰,「竟無一人降者」。
清初,揚州、嘉定、江陰等城,發源於老百姓的英勇抵抗,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在華夏反侵略史上留下光彩奪目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