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一直升機墜毀 知名導演身亡

@ 2017-06-12

台灣一直升機墜毀 知名導演身亡

 

據台灣媒體報道,10 日中午 11 時,台灣花蓮縣豐濱鄉一架直升機掉落山中。

這架機號為 B3118 的直升機,墜落於花蓮縣豐賓鄉靜浦長虹橋上。

報道稱,消防人員趕到現場,發現只剩機翼完整,現場共 3 人罹難,其身份分別是紀錄片《看見台灣》導演齊柏林、齊柏林的助手以及機師張志光。

齊柏林

來自台灣的紀錄片導演,第 50 屆金馬獎得主,他站在 4000 米的高空,用鏡頭記錄下台灣的美麗與憂愁。通過電影,他告誡人們:" 環境受到了傷害,我們必須要做出選擇。"

他曾對話青年

用經歷告訴年輕人勇敢逐夢

2014 年 6 月,齊柏林曾來到廈門大學 , 參加第十二屆海峽青年論壇。與大陸著名青年電影導演陸川、香港青年聯會主席霍啟剛,一起暢談青年人的夢想話題。

齊柏林通過分享自己的電影之路,直呼年輕人要敢做 " 白日夢 ",要勇敢逐夢。

" 每個人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也許會遍體鱗傷,頭破血流,但在人生路上至少要去努力實現自己的願意和夢想。"

並不年輕的齊柏林,有著一顆追逐夢想的赤子之心,作為公職人員的他,在還差 3 年時間就可以退休,領到一筆豐厚的退休金的時候,毅然放棄公職人員的身份,全身心地投入環保電影的拍攝。

他曾站在雲端

用電影喚醒人們對土地的疼惜

2009 年,齊柏林進入公職體系從事高空攝影工作。當他第一次登上直升機,從高空向下俯瞰台灣時,就被台灣這片土地散發出的魅力所折服。又為台灣的脆弱與污染深感痛心。

" 你在森林裡面行走,會感到生命的美好,但是站在另一個高度,你可能看到的是濫墾濫伐的景象。" 飽受摧殘的土地觸發了齊柏林保衛台灣的使命感。於是,他像一名戰士,開始為家鄉的土地而奔走呼號。

齊柏林在台灣舉辦各種演講、影展,向大家展示近年來台灣的環境問題,然而,觀眾的冷漠讓他倍感失望。" 當談到環境問題的時候,大部分人是不感興趣的,大家都覺得要賺錢啊,讀書啊,好像跟自己產生不了連結。"

環境問題已經刻不容緩,強烈的責任感驅使著他繼續向前。2008 年,為了讓更多的人關注環境問題,齊柏林有了更大膽的想法——航拍一部環境電影。

拍電影,沒有人物,沒有故事,沒有經驗,沒有錢,所有人都覺得這是痴人說夢。

" 專業人士認為不可能拍成一部電影,一般的人會認為我好高騖遠,身邊的人,朋友都不支持我的想法。" 現實的嚴峻也讓齊柏林猶豫不決。2008 年,在美國購買一套航拍設備,就需要 3000 多萬新台幣,而這對於一個小小的公務員來說,簡直是個天文數字。即便是買了設備,公職人員的規定也限制著他不能公開募集資金。

身份的尷尬和資金的缺乏並沒有徹底打消他的念頭。2009 年,齊柏林不顧朋友的反對,花費了 300 萬台幣從美國租賃了一套設備,親自駕駛直升機拍攝了 100 分鐘的素材。但是非科班出身,沒有製作經驗的他無法單獨完成這部電影。冷峻的現實再次使齊柏林陷入迷茫。

頗為巧合的是,同年法國導演亞恩 · 阿蒂斯-貝特朗拍攝的電影《home》上映,而這部電影講述故事的方式正是通過航拍。

2009 年亞恩 · 阿蒂斯-貝特朗拍攝的電影《家園》海報

得知這一消息後,齊柏林備受鼓舞," 原來我的想法已經有人實現過。"

而更令齊柏林堅定了拍攝電影這一夢想的,是一場瞬息之間降臨在台灣的災難。

一場災難觸發了心底的夢想

2009 年 8 月 8 日,台灣遭遇前所未有的災難——莫拉克颱風。這場颶風使得台灣的山林受到極為嚴重的破壞。齊柏林乘著直升機第一時間飛入災區拍照,當他看到災區滿目瘡痍的景象時,有著 20 年空拍經歷的齊柏林留下了熱淚。

" 我從來沒有看到過這麼大的災難,真的是天崩地裂,世界末日,當時拍到的一張山體滑坡的照片,後來聽新聞報道說,這裡原有一個村落,名叫小林村,颱風引發了山體滑坡,整個村落 600 個人全部被掩埋。"

齊柏林拍攝到的小林村,整個村落全部被掩埋

悲痛之餘,怵目驚心的景象引發了齊柏林更深層次的思考。台灣到底怎麼了?為什麼會遭受這麼大的危機?" 我們面對大自然的時候,往往採用的是工程化的思維,然而我發現,人不可以逆天而行,一定要順勢而為。今天侵犯了土地,總會有一天,它會連本帶利地要回去。"

颶風平息之後,齊柏林做了一個近乎瘋狂的決定。

當時作為公職人員的他,還有 3 年時間就可以退休,並且領到一筆豐厚的退休金。可他意識到,如果等到 50 歲退休再去實現夢想,他不知道自己是否還有這份動力與意志力。

經過一年的煎熬與掙扎,齊柏林最終決定放棄公職人員的身份,全身心地投入環保電影的拍攝。

他將房子抵押,通過朋友的借貸、支持,從美國買進價值 3000 萬台幣的專業航拍設備 "CINEFLEX",並親自在機艙后座上操作,拍攝這部籌劃許久的紀錄片——《看見台灣》。

一部集眾人之力拍攝而成的紀錄片

沒有資金,沒有資源,電影拍攝一開始就四處碰壁。因緣際會,齊柏林結識了台灣兩位著名導演——侯孝賢與吳念真。

在台灣,侯孝賢是一位家喻戶曉的大導演,而吳念真也是台灣的著名編劇、導演兼主持人。" 之前他們根本不認識我,我只是敬仰他們," 而當齊柏林幾經周折找到他們時,兩位導演都不約而同的表示支持。侯孝賢導演擔任製片,吳念真導演擔任旁白,並且分文未取。兩位大咖的加盟無疑給電影的拍攝注入了一股強心針。

侯孝賢(左),吳念真(右)

" 我原本只是一個小小的公務員,即使我有夢想,有才華,但是沒有眾人的幫助,我根本沒辦法完成。"

在我們的採訪當中,齊柏林還提到了另一件讓他永生難忘的事情。

電影在台灣最高峰玉山取景拍攝的過程中,齊柏林設計了一個情節,讓山腳下玉山小學的孩子們到山頂上唱一首歌。當時學校的理事長知道後,一見面就表示全力支持,因為他們的宗旨就是讓世界聽見玉山的歌聲。

玉山小學的孩子都屬於台灣原住民的後代。原住民在台灣的社會當中無論就業還是工作都處於弱勢地位,當齊柏林看到這些孩子的生活狀況後,立即決定捐獻 10 萬台幣給學校。而這就意味著,拍攝團隊將損失了一個小時的拍攝機會。

然而令他感到奇怪的是,捐款發出後的兩三天,一直沒有收到信用卡的扣款通知。" 我就很納悶,就讓會計打電話到學校。他們接到電話後就講,我們有收到(通知),但是他們很震動,他們想要開一個會來討論要不要接受我的捐款。"

拍攝資金缺乏是件人所共知的事情,在捐款之前,很多人都埋怨齊柏林," 你都需要別人來幫你,現在還要去捐款幫別人。" 儘管如此,一向正直善良的齊柏林還是堅持了自己的想法。

航拍下的玉山

最終,學校決定接受這筆珍貴的捐助,並且表示,所有學生的訓練、上山整個過程都不需要擔心,不足的費用他們會去另外尋找贊助。

更令齊柏林意想不到的是,他的行為讓學校的理事大為感動。學校決定,反過來為電影拍攝捐助 100 萬台幣。" 我只捐了 10 萬塊,他們反過來捐了 100 萬給我,這是我永生難忘的一件事,這部電影真的是集眾人的幫助才能完成。"

三年磨難最終成器

拍攝的過程同樣困難重重。每一次的空拍都必須有 " 天時地利人和 " 的機緣。

齊柏林說,高山地形複雜,天氣好才有好光線,而且不能有風,風一來,氣流就紊亂,直升機就會震盪的令人驚恐。所以空拍首先得有個好心態。此外,空拍最重要的是空域允許。有時候本來拍得好好的,突然間會得到通知,因為急難救護或是軍事原因得趕緊離開。

不確定性讓每一次升空都倍感痛苦。有時候地面上看起來是晴天,但是飛上去之後卻發現能見度很差,最後只能無功而返。所以拍攝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等候天氣,而這一等就是三年。

一部電影引發的轟動

2013 年,這部斥資 9000 萬台幣拍攝的紀錄片終於殺青,而接下來,他們面臨著又一難題——發行。而這樣一部沒有故事,沒有人物,毫無賣點的紀錄片,幾乎沒有公司願意站出來發行。後來好不容易找到一家,但是預計的票房也不超過 800 萬台幣。

2013 年 10 月 23 日,《看見台灣》這部航拍 400 個小時,歷時三年製作的紀錄片終於出現在世人眼前。

2013 年 10 月 23 日,《看見台灣》在高雄漢神巨蛋首映

然而,預想之中的慘澹結局並沒有出現,相反,電影像一枚重磅炸彈在台灣各界引發了轟動。

電影上映後的第 3 天,全台票房就高達 1100 萬元;上映 10 天,全台灣的票房突破新台幣 3500 萬元,成為台灣電影史票房最高的紀錄片;11 月 29 日,票房突破新台幣 1 億元;上映第 66 天,票房就超過了 2 億大關。而齊柏林也憑藉著這部處女作斬獲了同年台灣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大獎。

除此以外,《看見台灣》也在台灣引發了一場空前的環保風波。電影上映期間,台灣的各大報紙,電視新聞,網絡,幾乎每天都在報道電影中的環境議題。

2013 年 12 月,台灣半導體封裝大廠日月光排放毒水事件被曝光,最終被台灣當局判處 60 萬元罰款。

日月光工廠排污事件

齊柏林不禁感慨道:" 這比我過去演講、過去辦影展,效果要明顯的多。"

在這部略帶鄉愁的電影中,齊柏林在展現台灣美麗地景的同時,也將台灣高山崩塌、河流變色、海洋污染、濕地消失等環境問題娓娓道來。

以前不是沒有環境問題,而是大部分人選擇了逃避。

直逼人心的畫面讓觀眾無處可逃。他用影像喚醒了人們對家鄉土地的疼惜,讓社會重新思考經濟開發與環境平衡的重大問題。

2017 年 6 月 8 日,齊柏林舉行記者會,宣布《看見台灣Ⅱ》航拍紀錄片開鏡,並強調這不是續集,而是探討台灣的前世、今生及未來,視野從台灣擴及大陸、日、韓、馬來西亞、紐西蘭,大陸的台商精神及綠色能源將是重點。

只是這一次他帶著夢想起飛卻永遠留在了雲端。

就像吳念真在電影中讀到的那樣:" 從沒有一個人可以像鳥一樣,像一片雲一樣,去認真地觀察台灣。然而,只有這樣一個角度和高度你才可以真正去理解台灣,理解她的美麗與哀愁。"

向夢想致敬!

齊柏林,走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