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 ?- r( ] H- r% w) r
【王丹離台專訪二】避談性向 「同婚釋憲」通過是平等價值深化" J4 N9 x8 ]* c1 w" n" d% k
http://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18318- _8 I$ Q3 V, Z, O5 o1 F
陳怡傑 2017年06月03日 16:10
支持同志婚姻是理念,無關傾向8 [: n5 {* `* A! v. \( Q
對多年成謎的性向問題,在台灣大法官釋字748號(兩年內同婚合法)做出、婚姻平權聲量正高之際,王丹仍未有正面回應。. g* S6 j$ T9 |6 Z
理念無關傾向0 z- I" m2 |: X8 l4 h: Z9 |# W
K; c; \2 q$ e1 D P s5 Q0 @& i
「支持同志婚姻是我的理念,無關傾向」,他認為對台灣來說,「通過同婚釋憲」比「能否參加世界衛生大會(WHA)」更重要,「民主在台灣,過去普遍被以為只是一種制度,但民主另該是『社會觀念的進步』,『平等』就是社會觀念進步基礎,從這方面觀察,『同婚釋憲』不單關於同志族群,也是社會能否平等對待每一個公民的體現。」
+ a7 c: z7 c. D
王丹振振有詞,「不給同志平等基礎,說明社會踐踏平等原則,這樣的社會不值得擁有民主。」$ k2 j/ s E! V2 ]4 n1 n
「『同婚』議題不單攸關同志族群,也是社會平等價值展現。」。(攝影:李昆翰)
! R& V- t2 y$ o0 Z3 @. b8 S% e5 v
台灣經驗
8年過去,王丹對「台灣經驗」亦有感觸,「從民進黨下臺到重新執政、國民黨的大幅萎縮,對國民黨冷暖在心,過去他們曾非常支持中國民主運動,尤其馬英九,他當市長時我每次來台都會碰面,當總統後一次也沒見過。」
「新黨也是,當年很關心六四、中國民主化問題,後來立場明確促統,也完全迴避。」即將離台,王丹對台灣年輕一代仍有期許,「至少用『簡單生活節』等小確幸麻痺自己,那比例沒那麼高了。」
9 x) A) x$ |+ j* b: w/ V7 w# |
他贊同對台灣年輕人「不思進取」的反對聲浪,「視角開闊,別定格眼前,該關心不只中國的全球情勢。」
仍遺憾沒台灣籍
王丹另再次澄清自己是「無國籍人士」,「沒有台灣籍、美國籍、中國籍,我目前沒有護照,依美國政府所發旅行證來往各國」。其實2014年他曾向台灣內政部喊話,應該考慮核予他台灣國籍,接受《上報》專訪時,王丹仍不客氣回應「自認夠資格,期望成為台灣永久居民,至今仍然遺憾。」 \, J; u+ X. H% r- ?- G
2 ^. y0 v# V* D+ z4 h
在台任教8年,王丹辦過不少演講、沙龍,但「陸生在我課堂、沙龍上鬧場的很少,少到失望,只有剛來台灣前兩年遇上2次」,「願意來聽者有的對我好奇,但基本都是『對中國有民主期許』的同溫層,『六四』在中國沒被封鎖,他們幾乎知道,只是了解程度差異不小。」6 T6 I# W h. I, M: @
/ Z( d8 X& H( s7 A9 a
! q' B) z: Q% b( B( O
王丹澄清網路訛傳他有台灣籍、美國籍流言。(攝影:李昆翰)' i9 _7 e1 h7 V( o- ^
「來台陸生8年來也沒什麼變,大部分對共產黨體制困惑,期望中國民主化、但不知道從哪開始動手」, 有趣的是,王丹歷年在清華大學、中正大學舉辦的「統獨大辯論」,近年參與的中國學生支持「台灣獨立」比例逐年增加。3 w8 \. h3 z, ^: u+ W0 i* ^
回望台灣學生,「8年前剛抵台任教時,台灣學子政治冷漠感很強,但2008年『反媒體壟斷』運動後增溫,『太陽花學運』臻高點,今日年輕世代參政想法已經固著化成普遍共識。」6 }1 a1 B; z4 Y8 d# ~; N" G
政治印象之外
4 S$ Q2 b+ W& O4 ~! g4 d
1999年首次來台之前,王丹對台灣印象主來自在美接觸的《新新聞雜誌》,「從1987年創刊號看到現在,來台後的社會期待沒什麼落差」,更早以前,他初中對『台灣』多是文學、音樂印象。 Y& J* @7 }& A0 l9 z2 N
「那時很迷李宗盛『木吉他樂隊』(當年台灣唯一鄉村樂團)、白先勇小說、楊牧的詩等」,「若沒發生六四,我本打算走文學路的。」! |9 q2 T' U8 K, D$ x
- V; o8 A* ~$ X$ N9 u' A$ C
撰文:陳怡傑 攝影:李昆翰 影音:楊哲維、黃大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