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妻成中國「特色」,空殼婚姻究竟是誰的錯?
「這個世界真叫人疲倦,那麼就讓一切都結束吧!」在微博上快速打下這些話後,一位在四川大學任教的31歲女教授,從13層高的大樓上縱身躍下。
她的死在社會上引起廣泛熱議,因為她的丈夫,是個同性戀,她是被鮮為談資的「同妻」這一話題的一員。
同妻,是指男同性戀的妻子。「龍陽之癖」、「斷袖」等史料記載表明男同性戀現象是自古存在的客觀事實。人類性關係不僅僅是一種自然現象,它還是一種社會和文化現象。然而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無論是以政府為代表的公共部門還是社會民眾皆對同性戀現象諱莫如深。對同性戀的相關知識科普不到位,同性戀者往往隱藏自身性取向,甚至部分同性戀者對自身性取向認知不足,步入異性婚姻,造成了同妻的悲劇。
目前在中國大陸,約有1600多萬女性嫁給了同性戀或雙性戀男子。調查發現,超過9成的同妻出現了抑鬱症狀,超1成的同妻有過自殺行為。受傳統觀念、法律規範、經濟問題等因素制約,她們大多選擇沉默,忍受著冷漠甚至暴力的丈夫,少性甚至無性的婚姻,以及性病、愛滋病的威脅,陷入痛苦的泥沼中無法自拔。
很多血淋淋的實例:
來自長沙的小墨戲稱自己是「命中率特別高的女人」,結婚5年和丈夫的性生活不到10次,卻成功懷孕兩次,生有兩個小孩。「小孩稍微大一點的時候,我就開始懷疑他,因為他從不靠近我,有時我和他坐到一塊兒,他立即就會挪開或走掉……」
來自青島的程程長得非常靈秀,可丈夫從不多看她一眼,甚至婚後從沒吻過她。更有一位大學女教師,結婚多年仍是處女。來自廣州的素素如今已經離婚,回憶起遭受前夫的暴力情景,泣不成聲。她說,丈夫甚至騎在她身上,抓著她的頭直往地上撞。丈夫的冷淡、迴避,一度讓她們陷入極度的自卑、自我懷疑、自我否認、自我壓抑。
莎士比亞在《雅典的泰門》里說:她們的聲音,不僅是「蹲伏慣了的脊骨,在重重的壓迫之下,喊出『受不了』的呼聲。
而這些「名不副實」的丈夫呢?
有的男同編造自己患有前列腺疾病的謊話騙同妻,不與妻子有肌膚之親,有的還以口臭、、不體諒丈夫等各種藉口侮辱同妻,甚至還有的對同妻施暴。
同性戀明明知道自己的性取向,為什麼還會選擇結婚,給自己和她人都帶來痛苦?
男同由於擔心身份暴露會受到社會歧視,加之來自中國傳統文化習俗的壓力和傳宗接代的壓力,80%的人會選擇結婚,以異性婚姻來掩飾自己的性取向,並且大部分在婚前不會告知妻子自己的性取向。
在傳統文化和觀念的影響下,多數同妻在知道丈夫是同性戀後,往往默默承受壓力。而男同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也給同妻造成巨大痛苦。男同之間特殊的性交方式以及濫交,感染愛滋病毒的比例大幅度上升,同妻也便成為受感染的高危人群,其生命安全存在嚴重隱患。
男同披著「孝文化」的外衣,儘管他也是文化壓迫的結果,然而這種傷害無辜女性的行為,實在不能為其惡劣手段辯護。當然,也不能因此將男同這個群體「污名化」,該如何保護這兩種特殊的人群,專家總結了很多建議。
1、完善宣傳工作,呼喚社會共同保護同妻。政府部門和第三部門重視並完善同性戀科普知識的宣傳工作,呼籲社會寬容對待同性戀群體,在同性戀群體中加強宣傳,引導同性戀群體認知同妻問題,譴責男同性戀者「騙婚」行為。
2、促成同性婚姻合法化。我國尚未通過同性婚姻法案是同妻群體形成的首要原因,同性戀者沒有屬於自己的婚姻法規,迫於社會、家庭的壓力,往往選擇與異性建立婚姻關係。立法部門應當加速同性婚姻法案的出台,使同性婚姻合法化,這樣既降低男同性戀濫交引起的愛滋病毒傳播的爆髮式增長數量,又從根本上遏制了同妻數量的增加。
3、設立專門社會團體,維護同妻利益。同妻是一個具有公共性和社會性的問題,需要政府、非政府組織、非營利組織共同努力,營造有利於同妻這一弱勢群體發聲、維權的支持性環境。在社會這一大環境和家庭這一小環境這兩個層面同時加強對同妻利益的保護。
以上圖源網絡
同妻的悲慘現狀是需要我們大幅度關注的,我們不能製作語言上巨人,行動上的矮子。除了發聲,我們還應該棲身於同妻保護的組織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