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氣重,人水腫,脾胃虛,每天泡兩杯當水喝,祛濕效果很明顯!

@ 2017-06-08

大便排不盡、起床身子沉重、吃飯沒胃口、臉上頭髮愛出油 …… 這些都是體內濕氣重的信號。濕氣主要是怎麼來的呢 ? 小編帶你去揭開關於體內濕氣相關的一些解答。

壞習慣最容易招來濕氣

我們看中醫,常聽大夫說病人體內濕氣太重,體內濕氣是怎麼來的 ?

從人體構造來看,水的比重占70%-80%。臟腑經絡和組織的活動都離不開水的攝取、運行、代謝,任何一個環節受到影響都會產生水濕,如脾胃吸收水有障礙則會腹瀉。外部環境對人體吸收濕氣的影響也很大,例如三伏天就是濕氣多的一個主要原因,而我們以下這些不好的習慣也會加重濕氣的產生。

1、貪涼

冰激凌等生冷食物吃太多會導致體內寒氣增加,給 」 濕邪 」 入侵創造機會。

2、不吹乾頭髮就睡

夏天時人洗澡特別勤,有的人頭髮濕漉漉的就坐在空調屋裡,甚至頭髮不吹乾就睡覺,導致 」 濕邪 」 在不知不覺中入侵身體。

3、對著空調吹

從外面一身汗回來或者在運動後,對著空調使勁吹涼風,濕氣會藉機順著張開的汗毛孔進入人體,損傷陽氣。現在冬天很少見到真正著涼感冒的病人,夏天反而比比皆是,就是因為用空調導致汗液揮發不出來淤積體內。

4、睡眠差

很多人喜歡熬夜,從中醫角度來說,睡眠不足就是脾虛的症狀,表明體內濕氣過重。

5、久坐者

久坐會使人供血不足,加重乏力和肌肉酸痛,影響濕氣的排除。

6、喝大酒

啤酒燒烤是很多人喜歡的消暑方式,但別忘了酒助 」 濕邪 「,儘量少碰。

7、穿的少

「只要風度,不要溫度」 很容易讓「濕邪」侵入身體。

濕氣入侵人體,在內傷害五臟六腑,引起脾虛、肺弱、腎虛等;在外口乾口苦,嗓子發炎,皮膚濕疹等。要治根本還是要解決脾虛的問題,很多人在健康方面都是外行,其實我們吃的食物全部依靠脾胃進行吸收代謝的,所以要想去除濕氣要考慮整體,調理脾胃並且兼顧腎的調理

去濕氣方法

1.穴位按摩。陰陵泉穴和地機穴,常加以按摩,祛濕效果很明顯

2.拔罐。拔罐祛濕效果最快,但是維持效果短,要長期達到除濕氣的效果,要經常拔罐,

3.薏米紅豆粉。每天把祛濕的養生粉代水喝,能達到快速去濕。

現代人精神壓力大,心氣虛,飲食不節,運動量少,脾虛濕盛。既要祛濕,又要補心,還要健脾胃,非薏米和紅豆莫屬。將其與開水沖泡,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為人體吸收,同時也不給脾胃造成任何負擔。濕邪是造成現代各種慢性、頑固性疾病的根本,而薏米紅豆粉是治濕邪最好的藥。

薏米算是榖物的一種,以水煮軟或炒熟,比較有利於腸胃的吸收,身體常覺疲倦沒力氣的人,可以多吃。薏仁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分解酵素,能使皮膚角質軟化,對皮膚贅疣、粗糙不光滑者,長期服用也有療效。

紅豆有活血排膿、清熱解毒的作用,又有利水退腫的功效,營養價值方面,紅豆富含維他命B1、B2、蛋白質及多種礦物質。

紅豆薏米都是排毒聖品,赤小豆味甘、酸,性平、無毒。含澱粉、脂肪油、蛋白質、維生素(A、B、C)、植物皂素和鋁。銅等礦物質。有利水消腫、解毒排膿、清熱去濕。薏米紅豆茶的功效主要就是祛濕,能夠祛除體內的濕氣,非常適合夏季及體內濕氣較重的人食用。能當茶喝,是祛濕健脾的佳品。薏米雖然祛濕效果好,但性涼,多食不益,這款產品加入的薏米是炒制過的,大大降低它的涼性,而溫性的大棗又再中和薏米的涼性。而赤小豆比紅豆價值更高,不但可以入藥還能食用是藥食兩用的實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