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戰機已進入隱身時代,為此戰機的氣動外形要考慮隱身要求,採用吸波材料,增加隱身塗層,再有一點:坐艙的隱身處理,整個坐艙蓋的外形及材料等注意,尤其是對坐艙玻璃的處理。
F35的貼膜
如果大家注意一下的話,會發現殲20戰機自2017號原型機開始,坐艙玻璃會一定的光線角度下,呈現一定的金屬光澤,這就是隱身處理後的效果!也許可以這一點稱為:鍍金--這是一層隱身導電薄膜,一稱為:ITO,大體上其成分為氧化銦錫或金膜。這個小小的變化,也許沒有引起多少人注意,卻是中國隱身戰機技術取得又一個突破的證明,無論怎麼說,也是隱身技術的重要一項,從自中國自認已進入隱身技術世界三強之列,絕對不再是什麼吹牛。
2017號很明顯採用貼膜技術
事實上,當這個從未露面的座艙第一次公開時,讓俄羅斯方面分外眼紅,為什麼?自認為中國老師的俄羅斯一直對中國航空技術發展相當為難,學生竟然顯得比老師更有能力,如今在這一技術領域,沒幾個國家可以與中國相提並論,除了美國外,法國也在陣風戰機上應用,歐洲颱風戰機也開始試用,僅為局部;俄羅斯也掌握了這一技術,T50已經應用上,米格35也進行試用,但是論時間,沒比中國早一點,甚至還要晚一點。
早期殲20原型機是沒有
這樣技術很似簡單,只能在玻璃上加一層貼膜,其實不簡單,作用也非常大。戰機座艙面積不大,卻是雷達反射信號最強的地方,雷達波可以對座艙內一切物體,包括飛機員都可以構成雷達反射面,有人稱之為:空腔效應,往往反射面積達2平方米左右。只能要成功解決這一問題,那麼能將戰機的雷達反射面積壓縮到1平方米以下,這一技術的關鍵就是這讓雷達波隨意的穿過玻璃進出座艙。
俄T50也是剛剛應用上
增加一層貼膜的目的,即要將座艙內部的電磁波全部攔截下來,又要把座艙外部的電磁波散射開,讓空腔效應無法發生,同時也兼顧紅外隱身要求。
F117是最早應用的
最早應用這一技術的是美製F117A隱身攻擊機,隨後為B2轟炸機,由於為早期技術,幾乎把坐艙玻璃都塗黑了,從外面幾乎看不到坐艙內的飛行員。F22的坐艙膜就好多了,可以從外面看到飛行員了。如今美國又將其應用到其它戰機上,F35,甚至於F16的改進型號上。殲七試驗機
與人們想像的不一樣,中國對於隱身技術的研究時間也不算晚了,讓我們讚嘆中國軍人工的智慧吧,他們很早就是意識到這一技術的重要性,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研究,當時就利用殲七研製一款技術試驗機,專門研究坐艙的雷達反射問題,更為可喜的是,在座艙隱身領域的研究成果令人興奮,殲20為國產第一款採用坐艙貼膜的戰機,其技術水平絕對可以與F22處於一個級別。如今這一技術也開始應到其它型號上,比如:殲10C戰機的座艙也可以看到金屬光澤了!
殲10C也應用上了
隱身技術不是什麼神奇的東西,只要弄明白原理,那麼解決它就是一個問題了!坐艙貼膜不過是一個小方面,只能N技術結合起來才能達到最佳效果,中國在相關技術領域並不比別人差,與世界第一的距離正在縮小,這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