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戶外媒體的小編,經常會碰到朋友問我:徒步跟登山一樣嗎,戶外運動跟山地戶外運動有區別嗎。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小編覺得很有必要給大家扒一扒。
戶外運動跟山地戶外運動的區別:
第一,戶外運動是一個廣義上的概念,即一切在戶外進行的體育運動,既包含專業技能要求較高的山地戶外運動,也包括大眾參與度高的跑步、騎行等等。
而戶外山地運動則隸屬於戶外運動里的垂直細分,專指高山探險相關的戶外運動,比如登山、攀冰、攀岩、探洞等,因此概念上相對前者相對狹義,二者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係。
第二,戶外運動包含很廣,可以泛指全民參與的任何戶外體育運動;山地戶外運動對參與者的技能、體能、專業知識等要求較高,故全民參與度低,較為小眾。
舉例一個比較容易混淆的說法——登山。我們絕大多數人日常所說的登山,比如假期去爬黃山、華山等等,屬於戶外運動。嚴格意義上講,不能叫做登山,叫爬山較為貼切。
因為戶外運動是舶來品,在英語中有更明確的分類:英語中徒步的名詞是 trekking、hiking。而登山在英語中有很專業的術詞 climbing或者 mountaineering。登山主要有阿爾卑斯式攀登、喜馬拉雅式攀登、阿拉斯加式攀登三大類。
三大登山類型:
阿爾卑斯式攀登對技術、知識、體能要求極高,同時也意味著阿式攀登的風險很高。所以設立了金冰鎬獎(有著登山界奧斯卡之稱)授予每年阿爾卑斯式傑出攀登。阿爾卑斯式攀登對環境的影響很小。
喜馬拉雅式攀登,大團隊登山,比如電影《絕命海拔》中就是喜馬拉雅式登山,通過前人預先在線路上鋪設好繩索、利用上升器前行。喜馬拉雅式攀登受眾面較廣,既有專業登山家,也有普通大眾,商業攀登多為此類,比如請登山學校的嚮導帶你上珠峰。喜馬拉雅式攀登對環境的影響很大。
阿拉斯加式攀登,英文名稱為:Capsule style。(Capsule意為膠囊、太空艙,國內也有一些文章把它翻譯成「太空艙式」攀登)它在阿爾卑斯式和喜馬拉雅式間取一個平衡點,最大程度的兼顧安全、環保與登頂。如採用阿爾卑斯式攀登一條路線,在困難的攀登區域運用喜瑪拉雅式攀登,通過困難區後依舊改成阿爾卑斯式。
這三種方式有時更多的是一種觀念,而不是一系列規則。只是讓更多人更加明白三者之間的異同,而不能作為評判攀登方式優劣的標準。再次強調攀登方式並沒有優劣,每個人都有權選擇自己適合的攀登方式。
歡迎轉載,但必須註明出處:https://www.how321.com/40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