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夠挽救《奔跑吧》?只能靠他

@ 2017-06-04

baby的火速回歸,《奔跑吧 》收視率終於逆轉飆升,算是第五季完美收官之作。收視率雖然飆升,關注度與口碑卻一路下滑。第五季開始的幾期,熱巴無辜躺著中槍,收視率下跌這個黑鍋竟然由熱巴來背。可這真的是熱巴的問題嗎?

這並不是某位跑男的問題,而是節目組。

審美疲勞,明星效應減退

目前各大綜藝節目基本都是依靠明星效應吸粉保證收視率。跑男第一季播出時確實風靡整個中國,收視率甩開其他真人秀節目好幾條街,可以說是掀起國內真人秀風暴的「開山之作」。

現在跑男已是第五季,橫跨了差不多3個年頭,跑男主心骨成員基本變化不大,嘉賓每期也不同,但是一個節目的形式和成員風格已經成型,難免會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觀眾已非常清楚每個人的性格特點,對每位的言行舉止都已沒有太多的新鮮感以及期待值;同樣的笑點出現多次會讓人犯尷尬癌,甚至不勝其煩。

劇本化太重

雖然每個綜藝節目都有大概的劇情限定,可跑男的劇情化太重,每次都是一樣的套路,最明顯的就是每次分組早已事前安排好,每輪的遊戲勝負方都比較均衡,強組「CP」。

作為隊長的鄧超,得各方面都要照顧到,使出渾身解數活躍氣氛,但看多了就給人感覺只是為了節目效果製造出來的生硬笑點,有時看到他自己都笑得尷尬。加上後期剪輯強行製造懸念,一個笑點反覆提示,生怕觀眾看不到一樣。

遊戲內容缺乏創新

遊戲形式對於一個戶外競技真人秀來說是一個核心部分,因為整個過程都是以遊戲的形式進行;遊戲新不新穎、好不好玩、有沒強烈的衝擊感,都是能不能抓住觀眾的致勝法寶。

跑男進行了60期的拍攝,遊戲內容確實讓節目組絞盡腦汁。現在跑男遊戲項目似乎到了黔驢技窮的囧境,內容越來越缺乏新意,每個遊戲環節就像在走過場;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缺乏現場觀眾的參與,經常就只是跑男與嘉賓的角逐。

沒有觀眾參與就使得節目缺乏了多樣性與趣味性,跑男圈起來玩遊戲,無疑拉開了與觀眾的距離。況且,撕名牌這個核心遊戲也逐漸被剔除。

其實,每個節目都會有周期性,從低端到高峰,再由高峰迴到低端;特別是在這個「快餐文化」的環境下,要吸引觀眾,只能保持新鮮感,不斷地注入新鮮血液。

你可能會說《極限挑戰》為什麼一直有那麼高的關注度?因為現在《極限挑戰》只是剛開始第三季,還處於周期性的巔峰期,挑戰的難度與新鮮度還在;況且節目遊戲範圍比較大,觀眾參與度高,往往有出乎意料的節目效果。這種不可預知的挑戰性與趣味性能夠更好吸引觀眾。

真人秀節目一開始往往可以通過「噱頭」、「明星效應」製造節目效果吸引觀眾,可從《奔跑吧》的種種跡象來看,這種屢試不爽的「賣人設」、「組cp」的甜頭已經讓觀眾們開始消化不良,出現審美疲勞。

畢竟人類的天性是追求新鮮事物的。

誰能挽救《奔跑吧》,看來只有節目組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