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擊愛好者將「沙漠之鷹」手槍尊為手槍之王,同樣中國人心中也有一把神奇的手槍,它就是在中國知名度極高的駁殼槍。提起駁殼槍很多人都很熟悉,不過很少有人會問,駁殼槍為什麼會叫這個名字?其實駁殼槍只是個小名,是中國人給它起的名字,那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1895年德國毛瑟兵工廠的費德勒三兄弟利用工作空閒時間,設計出了一把手槍,這把槍的出現立刻引起了工廠老闆的注意,並且在1895年12月11日為其申請了專利,1896年毛瑟兵工廠正式將該槍投入批量生產,並以毛瑟命名即著名的毛瑟C96軍用手槍,它還有個木質槍套像個盒子,盒子英文叫BOX,卻被我們中國一些同胞念成了駁殼。
駁殼槍在中國還有許多名字,依照駁殼槍的性能外貌的差異,中國同胞給它起了很多小名,比如「自來得」、「盒子炮」、「盒子槍」、「二十響」、「快慢機」「德國大鏡面」等等!這些名字的由來主要是根據毛瑟工廠手槍的不同特點命名的,而叫的最響,最普遍的還是「駁殼槍」這個名字。
駁殼槍出現在19世紀末,那時歐洲大陸烽煙四起,西歐列強連年征戰德國更是具備不俗的實力,為了應對歐陸風雲的變化,德國開始積極地擴軍備戰,手槍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期重要的武器裝備,自然被列為優先購買的裝備之列,但當時的手槍都存在著設計上的重大缺陷。
駁殼槍不但能實現自動裝填,還能實現連發,所以有些國家的軍人,將它譽為衝鋒手槍,或者戰鬥手槍。這樣的手槍在戰場上的優勢很大,還可以當衝鋒鎗用。毛瑟兵工廠認為這樣的手槍能成為德國陸軍新的制式手槍。雙方在接觸驗貨後草簽了150萬支手槍的訂單合同。
從1896年開始一直到1939年毛瑟工廠停產,不但德國軍隊沒有普遍使用駁殼槍,而且全世界也沒有一個國家採用駁殼槍作為軍隊的軍隊制式武器,駁殼槍在當時已經是出類拔萃的致命武器。為什麼德國軍隊遲遲不肯大規模使用。駁殼槍雖然外形和重量稍大,不過作為手槍,並不影響戰鬥的機動性。
德國軍隊之所以不大規模使用駁殼槍,是因為它的競爭對手被德國人驕傲的盧格P08手槍,但是它的體積質量都非常小,另外盧格還有個好處是槍的形狀不是方的而是120度的,彈夾在握把裡面,重心在後面,所以很好瞄準很好打,還有個最重要的原因是駁殼槍的價格當時達到了每把25美元,而普通的手槍每把也就四五美元,部隊要是換槍的話需要昂貴的費用,不是任何一個國家都能承受得起的。在歐美國家嫌棄駁殼槍的時候,在遙遠的東方中國,這片廣袤的大地上,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了。當時世界上一共生產了150萬支駁殼槍,其中有三分之一被賣到了中國,並且紅透了中國的大江南北,甚至成為了軍隊特別是軍閥們的新時尚。駁殼槍為什麼會在中國風行起來呢?
俗話說,東方不亮西方亮,駁殼槍出現的時候正好趕上了中國的軍閥混戰時期,在這樣的一個年代,沒有槍就沒有戰鬥力,沒有戰鬥力就意味著會被消滅掉,所以各地軍閥到處招兵買馬,擴充裝備,所以中國的軍閥捨得花錢,駁殼槍正是他們所需要的槍。
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西方列強對中國實行了長達十年的武器禁運,從飛機大炮到步槍子彈,都在禁運之列。當時的中國軍隊火力不足,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而手槍作為武器不在禁運之列,而駁殼槍是屬於手槍火力比較猛的一種。另外還有一點,駁殼槍還有個很有特色的一點,就是它的槍托可以倒裝在握把上,立馬這個駁殼槍就能成為一支衝鋒鎗,成為一個肩射武器來用。這也是軍閥們想法設法去追逐駁殼槍的一個深層次原因吧。
駁殼槍150米的射程,每分鐘40到120發的戰鬥射速,10到20發的裝彈量正好彌補了老式步槍和機槍之間的火力空缺,所以駁殼槍就在中國大受歡迎。駁殼槍流入中國有兩個渠道,一個是歐洲的廠商直接輸入到上海,由上海賣到各個軍閥所屬的武裝力量。第二個就是輸出到日本,由日本轉手賣給中國。駁殼槍是當時國民黨軍隊的制式裝備,國民黨軍隊的下層軍官基本上都配備了駁殼槍。
當時駁殼槍進入到中國了,但是需求量大不夠用。我們的兵工廠就開始搞「山寨」仿造駁殼槍。1918年四川兵工廠就開始仿造駁殼槍了,到了1921年,更多的工廠開始仿造,瀋陽的兵工廠,漢陽的兵工廠,都造了大量的駁殼槍,尤其是漢陽的兵工廠,他們仿造的駁殼槍質量非常好,每個月的月產量能達到200支。到了1927年,山西的太原兵工廠也開始仿製駁殼槍。
影視作品中也給人們留下了駁殼槍的記憶,《平原游擊隊》中游擊隊長李向陽,雙槍打滅偽軍電筒,《鐵道遊戲隊》中劉洪大隊長縱馬持槍解救同志,在這些膾炙人口的國產老電影中,英雄們用的手槍竟然都是駁殼槍。
在「飛奪瀘定橋」當中參加突擊的二十幾名戰士,每個戰士都配備了駁殼槍。在這種千鈞一髮、生死存亡的關頭,為什麼不選其他的槍,而要選駁殼槍呢?飛奪瀘定橋的勇士,因為他們要在敵人的強火力情況下,一邊攀登索橋,一邊進行戰鬥,在這種情況下帶步槍是很不方便的,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隨身攜帶輕便的手槍,而當時紅軍里最好的手槍就是駁殼槍。
電視劇《雪豹》中團長周衛國組建的特戰隊就常常將駁殼槍戴上槍托,當自動步槍使用,在近戰、夜戰中大發神威。手槍旅、手槍團這種編制在中國很獨特,也是中國獨有的,而且還很多,最有名的就是馮玉祥的手槍旅,五六千人清一色的駁殼槍。中國人還有獨特的自己攜帶駁殼槍的方法,抗戰時武工隊員直接把駁殼槍插在自己的寬大的寬皮帶里。電影《烈火中永生》中的雙槍老太婆,她拿的是兩把駁殼槍採用的是側射的姿勢。她在射擊的時候,會傾斜一定的角度讓槍口自然指向目標,在略微瞄準後果斷開槍,這就是通常我們所說的甩手一槍。
說句實在話,駁殼槍打槍是不好打的,電影裡面往往有時候可能是藝術需要,也可能砰的一下打中了,關鍵的時候把敵人打死了,只能講要熟能生巧,需要反覆鍛鍊。駁殼槍還是有些缺點的,構造複雜,成本居高不下,設計上存在缺陷,安全性不夠好,特別是在惡劣多變的戰場條件下,有時零部件會突然失靈,這會給使用者帶來很大的危險。
歷史上著名的偵查英雄楊子榮就是犧牲在駁殼槍的缺點上,1947年2月23日夜,楊子榮和他的戰友在海寧縣梨樹溝一帶的窩棚當中發現了匪徒的蹤跡。楊子榮一馬當先衝進了這個窩棚,對準匪徒就扣動了自己的扳機,可惜非常遺憾的事情發生了,他的駁殼槍並沒有響,反而被匪徒回擊了一槍,擊中了自己的左胸。
上圖 楊子榮拿的就是一把駁殼槍
駁殼槍雖然性能優異,在中國的抗戰和解放戰爭中被廣泛使用,但是到了韓戰中期就逐漸被蘇式托卡列夫手槍所代替,駁殼槍之所以離開了我們的軍隊,主要原因還是因為駁殼槍與新型的武器相比,性能上還是有很大的差異。到了韓戰中期蘇聯援助的50式衝鋒鎗大量裝備中國軍隊,駁殼槍就沒有繼續裝備的必要了。韓戰以後,隨著突擊步槍的興起,駁殼槍更是完全的退出了歷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