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前"見世面"強過"學知識",孩子的差別是天與地!

@ 2017-05-29

在中國,剛出生的孩子應該怎麼帶?必須穿著厚厚的衣服帽子,不能吹風淋浴,不能出遠門,每天都要吃精心調製的」定食「,接受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源源不斷的溺愛。

而31歲的英國媽媽 Karen Edwards 和丈夫 Shaun Bayes,利用產假,帶著僅10周大的女兒 Esmé 出國旅行,還是以背包客的形式……

同樣,從女兒 Hadlie 牙牙學語開始,25歲的母親 Morgan Brechler 就帶著她一起征服了許多美國國家公園。她們挑戰了美國大峽谷和加利福尼亞的約書亞樹國家公園,之後在墨西哥和夏威夷徒步。現在女兒三歲了,她們的腳步還未停下……

在英國,17歲的男孩邁克爾·佩勒姆完成了獨自環航世界旅行。

在澳大利亞,16歲的女孩潔西嘉沃特森,創造了「環遊世界的最年輕的航海家」的頭銜……「

看著」別人家的孩子「小小年齡就勇闖世界,我不禁開始反思中國人傳統教育中的一些弊端。我們總是覺得為了孩子好,就一味的保護他,不讓他們去探索和冒險。但反觀西方人的育兒觀念,確實能讓孩子儘早接觸世界和瞭解世界,並且從中去找到適合自己的和自己喜歡的東西。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只有你知道了經歷了,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才能夠抵擋住誘惑。

經歷了被過度呵護的幼年,我希望給孩子優於父輩的教育,不會盲目地和他計較成績,而更期望他的視野會和兩個小探險家一樣寬廣,他能有豐富地見識,然後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並且有勇氣追逐。

今年我家寶貝正好3歲,這個年齡是寶寶真正開始認識世界,並且開始形成自己世界觀的時候。也就是這一年裡,在不斷調整自己教育方式的同時,我希望也能夠分享一些心得。

— 1 —

為什麼希望孩子有更寬廣的視野?

前兩天我的一個好朋友說下個月要帶孩子去英國玩了,問我英國的自然博物館怎麼樣。問英國的人不少,但問自然博物館的人她卻是頭一個。她說6歲的兒子因為去了大大小小的博物館迷上了化石。她和老公兩個人自然是很高興孩子有了自己的愛好,一家人去了美國的化石博物館。

可這下好了,孩子因為喜歡博物館而說美國是世界上最好的國家。朋友不希望小孩子有這樣對世界單向的認知,決定要帶去另一個很棒的自然博物館,用更直觀的閱歷去告訴孩子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最好與最壞,不是非黑即白。有了更寬的視野,這樣以後孩子在看待問題,判斷問題的時候才不會片面或者短視。

小學時候的一位同班同學也讓我感受到視野的重要性。那時候每年暑假結束,老師都會組織大家上臺分享自己暑假的生活。每當這個時候,有個叫孫晨的男孩子都有很多可以分享,說爸爸媽媽帶他去了北疆,看到了天池,在吐魯番去了孫悟空路過的火焰山;又有時候會去澳大利亞,和小袋鼠面對面。

他活潑開朗,因為認識很多好玩的東西,我們總是喜歡圍著他問東問西,是班裡最受歡迎的孩子。他上自然課的時候總是格外地專心,在我們都一心唯讀語數外三門的時候,他的抽屜裡放了很多自然畫報。很多年後,我們迷茫不知道所從的時候,他清楚地選擇了直接讀海洋生物的博士,繼續他多年的愛好。

這一切都讓我覺得,我不希望孩子像我一樣努力拚搏很久,畢業後卻發現自己的世界這麼小這麼窄,這麼些年都只知道成為父母要求我成為的人。我想讓孩子看得更多、懂得更多,在他年幼的時候讓他認識的世界之大之奇妙,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積累看待人生的態度、找到他存在的價值。而這些才會影響孩子是否在未來真的開心快樂。

— 2 —

可不是嘴上說說,

父母需要在生活的點滴中付出努力

於是這些年,我都會努力學習給孩子創造更大的空間讓他去觀察,認識這個世界。

在周圍和自己有相似教育理念的朋友中,大家都有各自帶孩子拓展視野的方式。

週末如果有時間,他們會帶孩子去城市裡的自然博物館、植物園或者動物園,有些會在家裡和孩子一起打開動物世界,看看生存在同一個星球上的動植物們都是以怎樣的方式生活的。

我的一個朋友自己是動物管理員,他和孩子間的相處總是很充滿自然的童趣。他會讓孩子留心動物們為了適應不同的氣候長出的不同顏色的皮膚、所吃的不同的食物,給孩子講解水牛、斑馬和獅子們為什麼會以不同規模的群族作為生存基礎。

這些時候,讓小朋友們想想,自己所生活方式是怎麼樣的,自己的皮膚、骨骼、和人類一群群在一起生活的方式,讓他們注意到不同生物之間不一樣的特性。

有一些夫妻朋友每年都會努力一起請假,一家人至少一年保持一次旅行,帶孩子去到更遠的地方看看,讓孩子能夠真切認識到這個世界上有千千萬萬種不同的美、不同和河流和不同的生活方式。

其中一些也是很拼,自己很喜歡藝術,就順便帶著6歲的女兒一起去了法國和義大利,到巴黎的盧浮宮、奧賽美術館,去羅馬的烏菲茲、美第奇,說也讓小朋友看看「大人們奇怪的藝術形式」,認識到世界上會有很多不同的美。

之前一個電視節目裡,一個4歲的小男孩的爸爸是做軌道交通方面的研究,孩子對地鐵感興趣,他就順帶讓孩子嘗試了各種不同的交通工具,學自行車、坐火車,乘飛機,試試看開往東邊的郵輪,問問孩子在不同的交通工具上會有怎樣不同的體會,考考他不一樣的交通工具是怎樣不同的航行方式,讓他認識到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交通工具,每一種如果仔細想想都會很有意思。

— 3 —

在有限的時間裡,

給了孩子認識世界的可能

但有些時候確實也很難。比如年前答應小朋友今年一定要一起去西雙版納,但半年很快過去了,我和先生的假期始終都很難同時申請下來。

機緣巧合之下,朋友推薦給我們一個神奇的「魔鏡」MAGNEO照照樂。配合著AR地球儀,孩子在魔鏡裡就瞬間穿越到世界各地,看到立體的自由女神像,360度瞭解雪梨歌劇院的模樣。

3歲的他就像一個小探險家一樣撥弄著地球儀,自己認真地看了又看。所有的交通工具也會在「鏡子」裡行駛,讓孩子更直觀地感覺到,海面上航行的是輪船,而天空中飛行的是飛機,陸地上會有火車和汽車幫助人們遠行。

在鏡頭下,孩子通過獅子吼叫的聲音認得它、記住它;讓貓頭鷹忽閃著翅膀飛向手指的方向;發現小熊會打滾給自己撓癢癢。平時沒怎麼管他,他自己也會把照照樂拿出來對著卡片一張張看鏡子下的世界。

以前帶孩子出去玩的時候,他總愛問「媽媽,這是什麼」,很多時候連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他學會了用萬物識別功能後,在照照樂的説明下自己認識了一些我都叫不上名字的植物,然後興奮地和我分享。

即使平時忙碌,我和老公也會問問他每天自己探索的結果:今天認識了幾種新的動物?它們是什麼顏色的?誰最可愛?今天「去了「幾個不同的國家?認識了哪些建築?最喜歡什麼?

之前雖然很想帶孩子去看世界,但自己騰不出時間,一直覺得愧疚。現在,很驕傲3歲的他喜歡也能夠自己摸索;有好奇,也因為有趣而專注;好像是創造了一個新的紀錄,一個最年輕的,值得驕傲的小探險家!

如果你也對照照樂感興趣去,可以點擊閱讀原文,瞭解更多關於照照樂的資訊,或許這也會是適合你家孩子的探索玩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