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北伐時間為公元228——234年。
此時東吳發生了以下大事情:
1 公元228年,吳將周舫詐降,陸遜大破曹休於石亭
2 忙著作稱帝的準備。大勝後,孫權於公元229年正式稱帝,蜀漢派陳震慶賀,兩國約定平分天下
3 航海活動
公元230年,遣衛溫、諸葛直出海尋找夷洲(台灣)及亶洲(日本),次年虜了台島幾千人而回
公元232年,遣周賀、裴潛出海遼東,被魏將田豫砍了;公孫淵派使者稱臣
公元233年,再派張彌、許晏、賀達回訪;公孫淵砍了三人,獻給了曹魏
4 同年,孫權氣憤,於是打了次合肥,無功而回
次年,孫權與諸葛亮約定,三路進兵,敗退。該年諸葛亮病逝前線
根據這些資料,作下分析。
一個很大的方面,就是吳蜀兩國的關係。吳蜀兩國,表面上屬於盟國,明面上和暗中的較量還是不少的,爭鬥的很大一方面,則在荊州問題上。首先說明,歷史上沒有借荊州一說。要說借,也是東吳出於無奈,狐狸沒抓著還惹得一身騷,(赤壁之戰東吳出血比較大,卻被劉備鑽了空子,而劉備占領的幾個郡稍微靠後,東吳則要直面來自於曹魏的威脅,蛋糕劃分不均,分的少的人當然有意見。)
而劃給劉備南郡一部分用來讓劉備直面曹操。在諸葛亮和魯肅的撮合下,吳蜀關係這時候還是比較融洽的,而到了魯肅一死,東吳裡面搞起了動作,由於劉備集團對於零陵,武陵,桂陽等幾個郡的防守較為忽視,東吳趁機拿下了這幾個郡 ,劉備當然不幹,回來就要打,而東吳也不放手,這是北邊曹魏有了動作,雙方只能和解,劃湘水而治,劉備損失三個郡。個人認為,這個時候蛋糕就應該分的差不多了,但是,後面就有關羽大意失荊州,呂蒙白衣渡江,至此,蜀漢勢力就徹底退出荊州勢力,蜀漢損失的不僅僅是荊州這塊戰略要地,還有關羽的蜀漢「惟一」名將。
而再後,劉備大舉伐吳,結果打的大敗,劉備自己也不久後撒手人寰。吳蜀的關係,可以說降到了冰點,雖然後面諸葛亮又繼續撮合兩國關係。但是問題是,鏡子破了,你拿膠水粘起來,不管怎樣也難以恢復到以前的狀態,何況對於蜀漢來說,還是這麼一個在背後經常捅刀子的盟友了。所以,從客觀上講,吳蜀聯盟同時出軍北上的可能性就降低了不少,就算是一起出力,也不過太盡力,吳蜀兩國也一直在邊境防著對方,蜀國滅國時孫吳又暴露出了這樣的嘴臉。
第二個方面,就是看吳軍的戰鬥力了,經常有人說「孫十萬」,一個大經驗包。吳軍的陸軍戰鬥力,確實是不怎麼樣的,陸遜大破曹休確實是拿的出手的戰績,後面曹休也給氣死了。縱觀吳國的北伐,總是感覺有一種雷聲大雨點小,往往是動作大,而後草草收場,取得勝利不會再去擴大勝利戰果,失敗了也不會大敗。東吳也一直做著聯合遼東和其它地方的努力,但由於各種因素的阻撓,收效甚微。
第三個方面,則可能要從蜀漢北伐的收效來講了。事實上,在蜀漢的內部,特別是來自於較為保守的益州本土派的反對聲也是不絕於耳的,原因則與北伐的成績不無關係。而東吳方面很可能也有這方面的考慮,北伐畢竟難度太大,看不見成績 很可能使人泄氣,從而不見兔子不撒鷹。而對於孫權來講,這時候的孫權也幾乎沒有了年輕時候的那種雄才大略,天下英雄誰敵手的氣概了,反倒是有些昏匱了,他也已經稱帝,好像該自己能拿到的也都差不多了。
還有一個小方面就是感覺吳蜀兩國畢竟不是要面對赤壁之戰時不聯合起來就要被雙雙滅亡的燃眉之急,三國鼎立之勢已成,哪個不想出力也是有情可原的。
這樣分析下來,可能有一點問題,主觀方面難免有時候有偏見,歡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