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時近夏至,正是寒暑氣轉換之時,多雨潮濕,細菌繁殖活躍,食物容易霉變,消化道疾病進入多發期。因此,五月自古又被稱為「毒月」,端午這天被稱為「毒日」。
1
「毒月」如何祛毒?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節插艾葉,不僅僅是一種習俗,也有很多的養生功效。艾葉泡腳能通十二經絡,調理陰陽,趕走體內濕寒。
艾葉泡腳
《本草綱目》: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於針灸。
紅豆薏米有止血調理、利水祛濕,健脾止瀉、清熱解毒的作用。在夏季,人體大量排汗,導致尿量減少,很容易導致下肢出現水腫,多吃紅豆可以利水。
紅豆薏米粥
《本草新編》:薏仁最善利水,不至損耗真陰之氣,凡濕盛在下身者,最宜用之,視病之輕重,准用藥之多寡,則陰陽不傷,而濕病易去。
端午時節由於日照時間延長,天亮早天黑晚,因此宜晚睡早起,以順應陽氣的充盛,利於氣血運行。增加午休時間,讓大腦和全身各系統及時得到休息,以消除疲勞,保持充沛的精力。
晚睡早起
「毒日」如何養生?
中醫認為,農曆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候,可利用節氣的力量,抑制霉運、提升精力。因此,自古民間就有端午食「五黃」的習慣。
雄黃酒 五月五,雄黃燒酒過端午
雄黃酒,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製的白酒或黃酒,漢民族傳統節日端午節的飲品。雄黃作為藥用,歷史悠久,其藥性辛苦、溫,有大毒;歸肝、胃、大腸經;主要是外用於殺蟲解毒,少飲對身體有益。
鹹鴨蛋黃
鹹蛋黃具有防暑、開胃的作用,可補充人體缺失的鹽分。鴨蛋黃中的脂肪以單不飽和脂肪酸為主,其中一半以上正是橄欖油當中的主要成分——油酸,對預防心臟病有益。
黃瓜
《陸川本草》:治熱病身熱、口渴,燙傷;瓜干陳久者,補脾氣,止腹瀉。
黃瓜所含的纖維素能促進腸內腐敗食物排泄,所含的丙醇、乙醇和丙醇二酸能抑製糖類物質轉化為脂肪,對肥胖者和高血壓、高血脂患者有利。
黃魚
唐 杜甫 《黃魚》
「日見巴東峽 ,黃魚出浪新。」
中醫認為,黃魚有健脾升胃、安神止痢、益氣填精之功效,對貧血、失眠、頭暈、食欲不振及婦女產後體虛有良好療效。
黃鱔
經過冬天的蓄養和春天的復甦,端午時節的黃鱔肉質細嫩,是擇食最好時節。
黃鱔性味甘、溫、無毒。入肝、脾、腎三經,補虛損、除風濕、強筋骨。適治氣血兩虧、風寒濕痹、產後淋瀝、下痢膿血、痔瘺諸疾。
3
走走程序……
提一下粽子
關於粽子最早的記載是1600年前,西晉新平太守周處的《風士記》云: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總的來說,北方粽子多是白米、赤豆、棗子,蘸白糖食用。江南的粽子名聲最盛,做法複雜,以糯米原料,與肉餡相蒸,香味撲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