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報道台灣同性婚姻合法化 因一詞觸碰台網民玻璃心

@ 2017-05-26

原標題:BBC報道台灣同性婚姻合法化因一詞觸碰台網民玻璃心

據海外網報道,針對同性婚姻保障議題,台灣地區「大法官」昨日(24日)作出解釋,「民法」不允許同性結婚的規定「違憲」,主管機關應以法律保障同婚,並在2年內改正。

由此,台灣成為亞洲首個法律保障同性婚姻的地區,引得外媒關注。但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報道,卻讓台媒及島內一些網民玻璃心碎了。

台灣成首例法律保障同性婚姻地區

由於社會「挺同」「反同」意見碰撞激烈,台灣針對同性婚姻合法性的爭議由來已久。

據台灣「中央社」消息,「同志運動」先驅祁家威因2013年與伴侶登記結婚遭駁回,認定「民法」親屬篇第二章婚姻規定「同性別二人間不能成立法律上婚姻關係」有「違憲」疑義,提出「釋憲」申請;台北市政府民政局也針對相關婚姻法令是否有「違憲」之虞,提出「釋憲」。

昨日(24日),「釋憲」結果終於出爐。據海外網報道,台當局「司法院秘書長」呂太郎在24日下午召開的發布會上表示,台灣現行婚姻管理規定違反台灣地區憲制性規定中保障婚姻自由及人民平等意旨,應在兩年內完成相關規定的修正或制定。如果相關規定修訂逾期未完成,同性伴侶可依照現行婚姻登記規定到戶政機關辦理結婚登記。

據新華社報道,消息傳出後,台灣數百名等候在司法主管機構前的挺同婚團體人士大聲歡呼,認為這是同性團體的一大勝利。

挺同團體歡呼(圖片來源:《聯合報》)

不過,台灣「幸福盟」「安定力量」等反同團體則對此反應激烈。約百名反同人士聚集抗議,高舉布條並高喊「台灣不歡迎同性婚姻」「捍衛正統婚姻才是主流」等口號表達不滿。

抗議人群(來源:「中央社」)

根據「台灣民意基金會」去年11月針對1098名20歲以上台灣成年人所做的調查,46.3%的民眾贊成同性婚姻,45.4%則表示反對。

《聯合報》24日消息稱,蔡英文在「釋憲」後,下午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釋憲』結果不是勝負輸贏。無論大家對同婚議題的立場是什麼,這一刻是我們將周遭所有人看成是自己兄弟姐妹的時刻。」

「國家」還是「地方」,BBC一改再改

台灣同性婚姻「釋憲」結果引來西方媒體關注,紛紛以「快訊」形式報道。BBC昨日也第一時間在臉書報道了這一消息。

不過,有島內網友查看編輯記錄,發現這一消息在幾小時內「幾易其稿」,對台灣的稱呼到底是「國家」(country)還是「地方」(place),一改再改。

BBC快訊編輯記錄(圖片截自臉書,點擊看大圖)

據台灣「中央社」報道,BBC昨日在臉書先是發快訊稱,台灣很可能成為亞洲第一個將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地方」(place)。

但查看編輯紀錄,4小時後,BBC把消息更新為,台灣司法主管機構做出有利同性婚姻的裁決,是亞洲第一個如此做的「國家」(country)。小編隨後把「裁決」從現在式改為過去式,但仍稱台灣為「國家」。

1小時後,BBC編輯最終把「國家」改為了「地方」,新聞內頁也以「地方」指代台灣。

BBC報道截圖

BBC中文繁體版臉書及新聞報道中,一直以「地區」指代台灣。

BBC臉書報道截圖

這一番修改,引來島內部分網民不滿,留言抗議。台灣「中央社」報道此消息後,包括親綠媒體「自由時報」等多家島內媒體紛紛轉載此一消息,引起島內熱議。

一些台灣網民跑到BBC中文繁體版臉書上留言抗議,不滿以「地方」或「地區」指代台灣,導致留言討論「歪樓」,早已偏離對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討論。

也有網友提示指出,「地區」一詞正確,要尊重台灣歷史,不要無理取鬧。

網友臉書評論截圖

關於台灣在國際社會的身份和地位,國台辦、外交部都反覆重申,國際社會普遍奉行一個中國政策,中方堅決反對任何在國際上製造「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和「台灣獨立」的行徑;台灣對外機構及負責人身份、地位的界定是十分清楚的,外交部對於國際上涉台稱謂也有明確規定。最後引用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的一句話:走遍世界各國,恐怕沒有一個叫「台灣國」的地方。

圖片來自中國台灣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