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印象中,
在德國人的介紹中,
德國對同性戀的態度,
應該是十分開放和寬容的。
但各種研究和數據顯示,
德國並不是那樣的。
文/Philip Raillon譯/小薩
在一個美好的周六下午,在德國某城市中的某處。街道乾淨整潔,小朋友們舔著冰淇淋,成年人提著購物袋穿過步行街。Robert也在市區走過。突然,有人喊了一聲:「他媽的,基佬!你們不覺得羞恥嗎?!」在德國,這樣的歧視行為時有發生,甚至是經常發生。
2012年,在歐盟範圍內的一個問卷顯示,德國境內約半數的受訪同性戀者稱,自己在過去十二個月中因為自己的性取向遭遇過歧視。這一比例在受調查國家中只能排在中游。Robert說:「很遺憾,人們無法避免這類事件。」
來自科隆的Lukas跟男朋友一起出行的時候,有時也不得不聽類似的言論。「噁心!」陌生人把這樣的話一股腦摔在這位18歲的科隆男生頭上。如果他一整天都待在城區,他甚至會遭遇兩三次這樣的情況。Lukas說:「而且這還是在科隆——一個同性戀並不少見的城市。」
事實上德國並沒有自己宣稱的那樣寬容
Beate Küpper教授就職於下萊茵高等學校。受聯邦反歧視辦公室委託,她曾做個多項關於同性戀社交情況的研究。Küpper教授說:「在公共區域和業餘時間發生的歧視行為最多。事實上,德國並沒有自己宣稱的那樣寬容。」
同性婚姻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西班牙、法國、荷蘭、瑞典等歐盟國家已經存在「同性婚姻」了。德國呢?沒有。目前,德國只有一種所謂的「登記生活伴侶」關係。從法律上講,這種關係在很多地方都可以同異性間的婚姻相比較,但這種關係並不能直接被稱作「婚姻」,在憲法層面上也不等得到基本的保護。其次,在收養孩子方面也有差別對待的情況。同性戀者在德國是沒有收養權的。
Oliver Decker萊比錫極右翼和民主研究負責人認為,即使強制引入同性婚姻也不會改變德國同性戀恐懼症(Homophobie)的狀況。他說:過去幾年裡,儘管德國在這個問題上有形式上的自由化傾向,但民眾並未跟上這一潮流。
1994年,德國取締了「男性之間性行為應受法律懲罰」的法律條款,但人們的內心仍然存在著某種偏見,認為同性戀是「不正常」的。因上述被取締條款而受到懲罰的受害人當中,還有5000人健在,但他們尚無一人得到賠償。
四成受訪者認為:兩個男人在公共場合接吻很噁心
Oliver Decker說:同性戀恐懼症也沒有處於持續減少的狀態中。他負責的機構在進行調查時發現,四成受訪者認為,兩個男人在公共場合親吻是噁心的。相比而言,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認為,異性情侶在公共場所親吻會引起噁心的感覺。而根據聯邦反歧視辦公室最新的調查,人們對男同性戀的牴觸情緒要明顯比女同性戀更強。
儘管如此,Beate Küpper教授還是認為,德國對同性戀的整體態度有所改善:「如今,還有10%的人認為同性戀是不道德的。2006年的時候,這個數字還是23%。」在過去的十五年中,公開的同性戀恐懼症也明顯減少。Beate Küpper認為這歸功於法律層面和道德層面的雙重引導。而眼下,她最擔心的是,日益增長的右翼極端主義和排外情緒可能會帶來新一輪同性戀恐懼症的增加,並進一步造成歧視的增加。
有一些同性戀者也感受到了這種好轉的趨勢。魯爾區的Christian說:「兩年前,我更經常在街上被辱罵。現在不那麼經常了。今年,才發生過兩三次。」然而,採訪是在年初——二月末進行的。
同性戀者需要「自我調整」,才能避免遭到辱罵
人們之所以感到歧視的明顯減少,並不完全因為社會對同性戀的認可度更大了,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受害群體對歧視的主動適應。很多同性戀者說,他們已經有了一種「保護機制」,來避免潛在的歧視發生。Robert說「如果我們看到一夥奇怪的人走向我們,我們就自動把拉著的手鬆開。」還有一些人乾脆就有意識的在公共場合不拉自己同性伴侶的手。
今年30歲的Robert發現,包括自己在內的很多同性戀者都有這種保護機制,他感到很難過。「人們得進行自我調整,才能避免遭到辱罵!」他說。但文中提到的Lukas,Robert和Christian都很確定自己的取向,也不會再去掩飾什麼。
Christian說:「我能理解每一個不了解的人,但我再也不願意掩飾我自己了。」儘管他們如此坦誠,他們也還是清楚的知道,在這些歧視最終被消除之前,他們還不得不承受一些詆毀和傷害。但他們都等待著、盼望著歧視不復存在的一天。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