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在生死邊緣的中國特有物種-黃唇魚

@ 2017-05-16

黃唇魚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中國特有物種,主要分布於東海閩南漁場和南海北部珠江口漁場,其中珠江口一度曾是盛產區。

黃唇魚

圖源:中國水產科學研究所

中文名:黃唇魚

英文名:Chinese Bahaba

學名:Bahaba taipingensis

界:動物界 Animalia

門:脊椎動物門 Chordata

綱:輻鰭魚綱 Actinopterygii

目:鱸形目 Perciformes

科:石首魚科 Sciaenidae

屬:黃唇魚屬 Bahaba

種:黃唇魚 B.taipingensis

黃唇魚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中國特有物種,俗稱:金錢鰵(mǐn)、金錢鮸(miǎn)。主要分布於東海閩南漁場和南海北部珠江口漁場,其中珠江口一度曾是盛產區。

黃唇魚亞成體

黃唇魚通常生活在水深30-50米的海洋環境中,平均體長在35-41厘米之間,但目前已知發現的最大體長可達2米,重達100千克。

黃唇魚以肉食為主,東莞海域水產豐富,毛蝦、棘頭梅童魚、鳳尾魚、紅狼蝦虎魚等小型魚蝦,確定了黃唇魚在此世代繁衍的關鍵條件。

在東莞海域,根據黃唇魚的外形和棲息水層,可分為兩種:一種頭鈍,本地漁民俗稱「排口」、「大頭白花」,這種黃唇魚主要生活在水深10米左右的環境中,如今由於過度捕撈已經幾乎絕跡;另一種黃唇魚的頭部比較尖,俗稱「尖頭白花」,棲息在中上層水域,如今我們難得一見的野生黃唇魚主要是指這種。

黃唇魚魚鰾干製品

上世紀30年代,最初由西方科學家發現並命名了這種魚類,但僅僅不到100年,這一物種眼看就要銷聲匿跡了。主要就是因為其肌肉和鰾被標榜為「奢侈品」、「軟黃金」。根據生物化學方法測定和分析,野生黃唇魚的肌肉和鰾富含各種胺基酸,其中魚鰾的蛋白質含量高達35.9%,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較低,因此俗稱「白花膠」。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豐富,與飽和脂肪酸含量的比值分別是1.45和1.51,含有人體必須的改、鈉、鉀、鎂、鐵等元素,被稱為優質高蛋白。

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我國的捕魚業開始興盛,黃唇魚的悲慘命運從此開始開始……

1958年-1962年間,當時的新灣漁業公社三個生產隊,一共有26條小艇,每年生產黃唇魚乾鰾600千克,摺合黃唇魚鮮魚重60-70噸!占當時全市的黃唇魚產量的3分之1,因此推斷,當時年產約為180-210噸!隨著捕魚工具的不斷更新換代,黃唇魚的產量增加,隨之而來的便是這一物種遭受著滅頂之災。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黃唇魚的資源量依舊處在第6位,占漁獲總重量的9%。直到1989年該物種被列入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非法捕撈到此得到一定遏制,但與此同時,海洋污染又在考驗著黃唇魚的生存能力。

香港某家售賣黃唇魚魚鰾干(花膠皇)的商店

上世紀90年代,珠江三角洲工業騰飛,很多沒有經過充分過濾處理的工廠污水、生活污水都在間接流入珠江口海域。據資料顯示,1997年珠三角地區工業廢水7.9億噸,達標排放率60%,城市生活污水19.4億噸,處理率僅為18%。海洋的污染使得僅僅生活在東莞海域的黃唇魚越來越少,因此價格水漲船高,外加一些香港商人的炒作,在利益的驅使下,野生黃唇魚的命運簡直是比苦菜花還苦!而打著物以稀為貴的旗號,很多被捕撈上來的黃唇魚都被媒體洗白,紛紛被包裝成了各種「歡天喜地」的新聞,當然這些新聞都離不開數字。如:

1998年3月,珠海市高欄漁場捕獲一尾長1.5米重55千克的黃唇魚,價值13萬元。

案板上的黃唇魚

2000年,虎門向東一漁船捕獲一尾黃唇魚,重55千克,價值13萬元。

2001年3月底,台山市鎮海灣大橋海域,捕獲一尾雌性黃唇魚,長1.9米,重66千克,價值22.44萬元。

最近,一艘福建漁船在南澳海域捕獲一隻黃唇魚,拍出了347萬的價格!但因遭到各方網友質疑其合法性,很快汕頭市政府又站出來闢謠,說所謂天價魚並非黃唇魚,而是一條未被華盛頓公約列為保護動物的鮸魚,價格也變成了7888元。

被媒體烏龍的鮸

( Miichthys miiuy )

圖源:中國水產科學研究所

實在搞不懂之前的新聞是怎麼形成的。當然,小編我真心希望這只是一條假新聞,希望這只是一條不起眼的鮸魚。

如今,野生黃唇魚正在走向滅亡。雖然早在1999年就有漁業學家提出人工飼養的想法,但直到2012年才初步獲得成功,並且這一成果是否對野生黃唇魚的種群恢復起到幫助,目前還很難說。

引用:

《黃唇魚資源調查報告》 盧偉華 葉普仁

Bahaba taipingensis by fishbase

《野生黃唇魚肌肉和鰾營養成分的分析與評價》 區又君、廖銳、李加兒、勾效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