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4月,二戰已經進行到末期,墨索里尼被槍決,希特勒自殺,主要軸心國只剩下日本在做苟延殘喘之勢。日軍沖繩島的戰敗,如同美軍的一隻腳已經跨入日本的國門,但此時的日本一邊叫囂著「一億玉碎」,一方面研究後撤計劃,伺機將本部轉移到中國東北。
根據美國高層的估算,如果強行攻入日本,那麼美國還將得犧牲100萬士兵,這顯然不是杜魯門所能接受的。為了減少傷亡,督促日本儘快投降,美國軍方在杜魯門的批示下,決定使用絕密武器——原子彈。
1945年8月6日清晨,年僅29歲的蒂貝茨上校駕駛「依諾阿蓋依」號B-29轟炸機抵達廣島上空,幾分鐘後,「小男孩」從天而降,方圓14平方公里皆被夷為平地。3天後,長崎也一樣遭受核打擊,數十萬人傷亡。
日本內閣迫於美軍的強大攻勢,15日中午,天皇裕仁「玉音放送」,宣布日本投降。
不過時至今日,日本人不像德國人那麼敢於正視歷史,反倒是顛倒黑白,處處試圖掩蓋罪行,對於當年執行原子彈投放任務的蒂貝茨更是惡言相加,更有日本媒體天馬行空,帶有詛咒似的報道:保羅·蒂貝茨自知罪孽深重,每日靠抽菸酗酒來麻痹自己,晚上需服用安眠藥才能入睡。
日本人描述的「活臨活現」,如同自己親眼所見一樣。可事實真是這樣嗎?讓我們看看這位二戰英雄是如何回擊的。
1975年,他在一次採訪中說:「我知道這項任務會觸發人們的感情,但為了儘快結束殺戮,這(原子彈轟炸)是我能做到的最好的事情,我當然知道投下的原子彈會殺死很多人,但這是為了拯救更多的人…我為我能完成這樣任務而感到驕傲。」
2005年9月2日,正值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蒂貝茨在接受《哥倫布電訊報》採訪時說:
很多日本人主觀的認為我會夜不能眠,活在愧疚當中,可我告訴你們,我睡得很香,而且事實上,我也不需要後悔和內疚。我曾看過一部關於中國南京大屠殺的紀錄片,裡面的日本兵其殘暴行為不比我仁慈多少。日本人只知道一味的強調我向他們投放過原子彈的事情,卻從未認真考慮過為什麼會挨原子彈。
2007年11月1日,蒂貝茨家中病逝,享年92歲。依照他的遺囑,不辦葬禮不立墓碑,骨灰撒入英吉利海峽,因為他生前曾說「那是二戰時最喜歡飛過的地方」。
一位美國作家鮑勃·格林曾這樣感慨:「蒂貝茨改變了全世界,他的所作所為將成為我們永恆探討的話題。」
不過執迷不悟的日本人仍堅持認為:蒂貝茨永遠不能被日本人所原諒,畢竟他害死了那麼多無辜平民,從小孩到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