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 1972年 的新加坡 ,你還能認得出多少地方?

@ 2017-05-13

回味 1972年 的新加坡 ,你還能認得出多少地方?

近50年前,史丹福教授 Jean-Claude Latombe 第一次來到了新加坡。

Jean-Claude Latombe 教授,目前是史丹福人工智慧研究室的資深教授,業界大牛

那年,作為一名年輕的機器人專家,他來到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做了一次長途旅行。

當年的新加坡,還是一個新生國家,在他的眼裡,那時候的新加坡一樣美麗,但是多了一些「更獨特的韻味」。

當年的 Boat Quay 是這樣的:

左邊雜亂的地方其實是當年的小販中心,吃剩的食物殘渣就會直接倒進新加坡河裡,

所以當年的新加坡河與「清澈」關係不大,一經過就能聞到惡臭。

臭到何種程度呢?有個小八卦可以說明當初的情況:

當年,李光耀的夫人柯玉芝的律師樓里,有個盲人職員每天上班需要坐公交車,雖然雙眼看不見,

但是一到新加坡河她就知道到站了,立刻按鈴下車,就是因為實在太臭了!

而如今的 Boat Quay,已經截然不同:

當年的新加坡,沒有如今的大船、也沒有龐大的港口。

下面這張照片,左上角就是魚尾獅!魚尾獅後來還換過位置,現在估計很少有人認得出這是哪兒 !

1972年,大樓很少,但是不少舊樓已經被推倒、準備蓋起高樓大廈

當年的街道並不寬敞,甚至有些破舊

當年的牛車水已經能看出未來的繁忙:

不少人就在路邊擺攤:

下面這張照片的遠處就是中央消防局,當年在這兒可是最高的建築!

為了更好地觀察火災地點與火情,中央消防局還配備了瞭望塔。

如今的中央消防局,前面的建築已經變成了 Pennisular Excelsior 賓館啦!

廣受歡迎的街戲戲台就設在路中央

作為新加坡最古老的興都教寺廟,馬里安曼興度廟已經樹立在了牛車水。

不過顏色和細節倒和現在有所不同。

如今的印度廟,色彩不同了,後方更是高樓林立。

當年的新加坡,夜市也是人頭攢動,售賣的商品夜市琳琅滿目。

半個世紀過去了,一些事物變了,一些卻沒有變。

從這些老照片里,大家能看得出什麼變了,什麼沒變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