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不相信!將錯誤的補鈣常識用在寶寶身上,可能比「毒品還毒」……

@ 2017-05-13

毒品能讓癮君子沉迷其中,「補鈣」更是像毒品一般,被寶媽奶爸信奉為育兒常識——本著缺鈣補鈣,不缺鈣保健的謬論,掀起了「全民補鈣」的浪潮!結果呢?害了自家寶寶都不知道。您先別急,下面小康君就來說說,瞎補鈣會對寶寶造成哪些危害?

過量補鈣帶來的三大隱患

隱患一:影響鐵、鋅吸收,造成發育遲緩

鈣補充越多寶寶就發育的越好?並非如此!補鈣過量會引發嬰兒便秘,甚至影響鐵、鋅的吸收。寶寶一旦缺鋅會導致發育遲緩,缺鐵則會造成貧血。得不償失的事,您為何還堅持要做呢?

隱患二:依賴鈣劑,增加患腎結石的風險

將補鈣當成預防缺鈣的「保險措施」,會使寶寶產生依賴性,增加成年後寶寶缺鈣的幾率,長期且過量補鈣還會增加患腎結石的風險。

隱患三:腎臟負擔重

多餘的鈣還會引起寶寶囟門過早閉合,干擾鈉元素排泄,對寶寶的腎功能發育極其不利。

有缺鈣症狀就一定是缺鈣了嗎?

(照片由愛兒康家長提供)

枕禿不一定就是缺鈣。寶寶新陳代謝快,加之頭部出汗多、頭皮癢、頭部有濕疹、耳朵存在不適等,導致寶寶來回蹭頭引起頭髮脫落。寶寶愛出汗、枕禿可能與缺鈣有關,但並不是缺鈣的決定性依據。當寶寶出汗多,家長首先要想想是否穿厚或蓋厚了,排除外在因素後才可考慮是病理因素。

很多時候,寶寶的一些反常表現足以讓爸爸媽媽們了解到寶寶的身體是否攝取到了足夠的鈣。比如:

不易入睡,更不易進入熟睡狀態;入睡後多汗、啼哭、容易驚醒;白天常常煩躁,坐臥不安;出牙遲、學步遲;陣發性腹痛,但又查不出腸道寄生蟲,也無消化不良、腸炎等腸道疾患存在;偏食或厭食;手指關節明顯增大,指節瘦小無力;經常出現不明原因的抽搐症狀;O型腿(新生兒「青蛙腿」是正常的生理現象,隨月齡增長會在三歲左右變直,而O型腿則是寶寶學步時缺鈣導致的。)一歲半後,前囪門仍不閉合。

如果寶寶存在以上多項缺鈣症狀,建議去醫院確診後,遵醫囑補鈣。想省事的家長也可先補充維生素AD+碳酸鈣一個月看看是否好轉,如果症狀得到緩解那可能就是缺鈣造成的,待症狀消失後需停止補鈣,僅補充維生素AD即可。

什麼時候寶寶才可以補鈣?

為什麼小康君經常呼籲粑粑麻麻們:「不缺鈣不要給寶寶補鈣!」無論是母乳還是奶粉,其中所含的鈣是非常充足的。所以只要家長保證足夠的母乳/奶粉喂養+適量的維生素AD,就可以防止寶寶缺鈣,無需再額外補鈣了。

但如果寶寶出現吃奶少、體重不增長、偏食以及患疾病等原因造成的營養不均衡,才可以在醫生指導下補充OTC標識的鈣劑,保健品不建議給寶寶服用。

寶寶缺的不是鈣,而是維生素AD

有時候寶寶出現缺鈣症狀,大多是鈣吸收不好導致的,維生素AD就是促進寶寶能更好的吸收母乳或奶粉中的鈣。一般來說,如果寶寶發育正常沒有其他問題,建議在出生15天後補充維生素AD直到兩歲。夏季日照充足,可暫停補充1~2個月。另外,只要按劑量補充維生素AD,是不會引起寶寶慢性中毒的!所以…你現在可以把手裡的磚頭放下了吧?

寶媽奶爸,你們還需要知道:維生素A可促進視網膜發育、維持上皮細胞穩定性(就是減少半歲以後的感冒)、促進性及免疫力發育。而維生素D則可以促進母乳或奶粉中鈣的吸收。這兩種維生素對寶寶比較重要,所以出生15天後建議補充到2歲。

如果確診缺鈣了怎麼辦?

(圖片來自網絡)

如果明確寶寶缺鈣了,建議補充維生素AD與葡萄糖酸鈣(或其他鈣,一定要有OTC標識)一個月觀察看看,待寶寶不再缺鈣後,只補維生素AD即可,無需一直補充鈣劑。

小康君嘚吧嘚

要小康君說啊,雖然有些醫生建議人工補鈣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將少數缺鈣寶寶的解決辦法,加諸到正常發育的寶寶身上,結果就是非但沒保護好,反而傷害了寶寶。各位家長,小康君說的在理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