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高筋粉,中筋粉和低筋粉的分別 !一招教你分辨三者區別與用處!

@ 2017-05-13

常用麵粉分類是高筋、中筋、低筋麵粉,這三者究竟有什麼區別,都是用來做什麼的?今日小編跟你一起了解一下~

一、麵粉筋不筋道,蛋白質決定的

麵粉是小麥除掉麩皮後生產出來的。麵粉的主要成分是澱粉,而蛋白質的含量與構成,決定著麵粉是不是筋道。

蛋白質幾乎分布在小麥中除麩皮以外的各個部位。雖然都稱為「蛋白質」,但是卻有不同的種類,包括麥膠蛋白(也叫麥醇溶蛋白)、麥谷蛋白、清蛋白、球蛋白等。

其中,麥膠蛋白、麥谷蛋白含量最高,佔小麥粒中總蛋白質量的70%~80%。麥膠蛋白有一定的彈性,麥谷蛋白有一定的粘性,兩種蛋白合起來就是大家熟悉的Q彈有嚼勁的「麵筋」。

麵粉的高、中、低筋,就是看蛋白質總量與麵筋蛋白含量,含量越高,麵粉越「筋道」,且延展性和彈性都較高。

二、三種麵粉,分工不同

1、高筋麵粉

又叫強筋麵粉。其蛋白質含量最高,總蛋白質含量≥12.2%,濕麵筋值在30%以上(濕麵筋值是反應麵筋含量的數據之一)。特點是筋道,且延展性好和彈性高。

高筋麵粉適合做:麵包、起酥點心(如丹麥酥)、鬆餅(千層酥)、奶油空心餅(泡芙)、筋道的麵條、口感好的饅頭等。

2、低筋麵粉

又叫弱筋麵粉。其蛋白質含量最低,總蛋白質含量≤10%,濕麵筋值在24%以下。特點是筋度低、延展性和彈性都弱。

低筋麵粉適合做:蛋糕、松糕、餅乾、甜酥點心、撻皮等需要蓬鬆酥脆口感的西點。市面上的普通粉基本就屬於低筋粉。

3、中筋麵粉

介於高筋麵粉與低筋麵粉之間。其蛋白質含量在10%~12.2%之間。市面上的標準粉就屬於這類麵粉。

中筋麵粉適合做:一般的家庭麵食例如蒸饅頭、包子、餃子、烙大餅、揪面片、麵條等,中筋粉都非常適用,做出來的食物鬆軟但有帶一點嚼勁。

三、動手體驗,三種麵粉手感不一樣

高筋麵粉:顏色較深,質地鬆散光滑。用手抓起一把高筋粉,用拳頭攥緊然後鬆開,它會很快散開、不易成團。

低筋麵粉:顏色較白,用手握住會固結成團,且在輕輕掂粉團的過程中,能保持形狀不散,即便散開也沒有高筋粉散的快。

中筋麵粉:顏色乳白,介於高、低粉之間,體質半鬆散。

除了用手辨別,也可以用一個細網篩來篩一下麵粉,高筋粉流得快,低筋粉粗而流得慢。

這三種麵粉,基本上是從小麥 (wheat) 磨成的粉末。很難從表面看出有甚麽分別來。富經驗的師傅,可能一摸上手就知道。我們只是一般住家煮食一族,實在很難分辨。不同地區所用的名稱又不同,怎知買對麵粉呢?

其實是跟麵粉中所含的蛋白量而定。三種麵粉所含的蛋白質份量不同,令製成品的質感也有分別。

高筋粉bread flour

蛋白質含量約由 12.5% 至 13.5%。通常蛋白質含量在 11.5%以上都可叫做高筋麵粉。蛋白質含量高,因此筋性強,多用來做麵包等。

中筋粉 plain flour/all purpose flour

蛋白質含量約 9%至 12%左右。多用於製作中式點心: 如包子、饅頭, 中式麵食,餃子皮等。

低筋粉 cake flour

蛋白質含量約 7%至 9%,筋性比較低。適合做一些鬆軟蛋糕,例如戚風蛋糕。

每個地區的名稱叫法各有不同,怎知是否找對了所需要的麵粉呢?

可以簡單地這樣做:看看麵粉的包裝上面,寫著的材料含量說明,如見到包裝紙上說明 100克麵粉中含多少克蛋白質,就很容易分辨是屬於甚麽麵粉(如圖示):

含蛋白質12.5克,就是高筋粉。

含蛋白質9.8克,就是中筋粉。

含蛋白質7克,就是低筋粉。

也有讀者和fans 問,如找不到低筋粉做戚風蛋糕,怎辦?有沒有其他辦法?

有些地區,的確很難找到低筋粉的。可以用中筋粉和粟粉(玉米粉)徹底混合,然後使用。中筋粉和粟粉的比例是 4:1. 例如食譜中用100克低筋粉,就可以用80克中筋粉加上20克粟粉代替。由於粟粉沒有筋性,混合後的麵粉就降低筋性了。如想筋性再低一些,就把多些中筋粉換成粟粉。反之,要挺身一些的話,就不加那麽多粟粉。

例如做鬆餅,waffle這類點心,本可用中筋粉做,但如果想質感更軟綿,就可改用低筋粉吧。但要小心,不是每種點心,可隨意轉用低筋粉的。煮食可算是一門藝術,可以千變萬化的。自己動動手去試驗,很快會掌握到的。

以上,希望對於你分辨三種麵粉有幫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