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號上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發布《關於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明確非法獲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違法所得5000元以上即可入罪,造成被害人死亡、重傷、精神失常或者被綁架等嚴重後果的,依照刑法規定,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該司法解釋將於今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
手機號也不安全了 警惕個人信息泄露
個人信息泄露問題已經成為一個社會難題,除了部分「內鬼」的信息倒賣,越來越多的信息泄露方式讓人措手不及。今年的315晚會曝光,公用的充電樁也存在信息泄露的情況。不過現在更誇張的是用過的舊的手機號碼也可能存在信息泄露的問題。
手機的廣泛使用,使得手機號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個人標識,也成為移動網際網路用戶最重要的安全堡壘。如何建立信用、安全體系成為一大難題,問題的解決需要電信、金融、網際網路行業的共同支持。
2017年5月8日,工信部旗下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在北京發起碼號服務推進組,並成立了碼號資源共享平台。該平台計劃通過推動移動網際網路、金融、電信運營商等領域電話號碼應用、資源的信息共享,以解決困擾各個行業和消費者很久的「二次號碼」、「新號段推廣」等難題。
二次號碼「零」信息
「二次號碼」還保留原機主的信息使這幾年常見的問題,經常有消費者投訴自己剛剛辦理的號碼已經被標記為「騷擾電話」;在熱門的網際網路應用註冊時發現已經被使用過,諸如此類的問題已經成為了投訴的熱點。
部分用戶在不使用該號碼後,沒有及時解綁,造成下一用戶使用困難,也可能造成自己信息的泄露。此前還有用戶使用新辦理的手機號,通過「找回密碼」的方式登錄到陌生人的支付寶、微信。據了解,目前微信已經通過技術手段解決這一「漏洞」,但仍有大量網際網路公司被此困擾。
手機號也不安全了 警惕個人信息泄露
根據《電信網碼號資源管理辦法》規定,碼號資源屬於國家所有,為了提高碼號資源利用率,未辦理停機保號業務且停機超過3個月以上的手機號碼,監管部門需要回收並再次利用。但是,該號碼此前在移動網際網路上的使用行為並不能在回收的同時進行清除。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此前被手機助手標記過的信息、在各大網際網路平台註冊的資料,在手機號重新使用後,依然伴隨著新用戶。
二次號碼「零」信息成為了繼續解決的問題。
二次號碼成「牛皮癬」
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2016年全年,中國聯通二次號碼投訴量達到16855起,平均每月1400起左右;因為標記信息有誤,手機助手的投訴率高達36%,其中也存在很多二次號碼產生的問題。
手機號也不安全了 警惕個人信息泄露
雖然二次號碼的問題十分嚴重,但是目前沒有任何一家運用商或者網際網路公司能夠有效的解決二次號碼的問題。所為三大運營商的電信雖然可以在手機凍結回收期間,該手機號開通的業務解綁或者註銷,但是也僅限與電信內部的信息。至於通過手機號註冊的外部信息,也只能在收到用戶反饋後與企業、網站聯繫。但是大多數網站又有自己的規則,導致最後也只能以「換號」作為結果,但從根本上還是不利於碼號資源的回收利用。也正是因此,二次號碼被稱為運營商的「牛皮癬」問題,難以根治。
推進資源共享成首要任務
之前我們說過如果要實現所為的資源共享,就必須實現電信、金融、網際網路等多個行業的聯繫。不過就在全年10月,中國聯通已經率先建立了二次號碼信息比對分析模型,並且將系統對外開放,目前已經介入10家企業,累計調取信息3000萬條。網際網路公司能夠及時獲取碼號數據回收信息,並將對應數據、應用進行註銷、解綁,二次號碼難題將迎刃而解。
但這僅僅只是聯通一家公司,如果想對接全國三大運營商還需要依靠第三方平台——「號碼資源共享平台」,這一平台一旦建成,就可以更加全面的解決二次號碼問題。同時,當網際網路公司發現和攔截詐騙、騷擾電話時,這些數據也可以第一時間通過平台傳遞給運營商進行碼號凍結處理。
手機號也不安全了 警惕個人信息泄露
與此同時,該平台還在推進手機號、身份證、銀行卡號匹配驗證。如果能夠實現銀行卡、手機號與同一用戶身份進行匹配驗證,銀行卡盜刷風險將大幅降低,打擊絕大部分通過第三方支付綁卡盜刷的行為。
此外,信息共享也可以大幅降低國家碼號資源的推廣難度。該平台成熟之後,新號段推廣時,運營商、企業均可以同一時間獲悉信息,並同步進行業務部署,大幅降低了業務推廣難度。
不過該平台現在還在初期建設階段。如果想要保護我們的個人信息,還是需要每個人在不使用該手機號前,將綁定的手機號統統換掉。這樣既能保護我們的個人信息,也能使其他人在之後使用該號碼時更加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