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交局兩地測試 行人過道裝地面燈提醒安全過馬路
在行人過道上裝置的長形LED螢光燈,除了會根據行人交通燈信號轉紅色或綠色,交通燈「綠人」閃爍時地面螢光燈也會同時閃爍,警惕行人「紅人」即將亮起。
過馬路時分神,會危及自身與其他公路使用者的性命,尤其是時下有許多「低頭族」,過馬路時總是眼睛盯著手機,沒有留意交通燈信號確保安全。
本地兩個行人過道自昨天起展開六個月的測試,陸路交通管理局在測試處的地面上裝置長形LED螢光燈,它會依據行人交通燈信號相應變色,讓行人也能以地上的螢光燈得知是否能安全過馬路。
這兩個行人過道位於靠近總統府的芙蓉路(Buyong Road)和烏節路之間的交通路口,以及武吉士街一帶白沙浮商業城(Bugis Junction)外的維多利亞街交通燈處。
地面上的LED螢光燈除了會根據行人交通燈信號轉紅色或綠色,交通燈「綠人」閃爍時地面螢光燈也會同時閃爍,警惕行人「紅人」即將亮起。
陸交局指出,在上述過道進行測試是因為人流量高,且概括不同年齡層,例如維多利亞街過道在尖峰時段每小時平均有約4000人過馬路。
通過六個月的測試,陸交局將研究地面LED螢光燈是否有助行人更注意交通燈信號,以及是否適用於新加坡的氣候與環境。
陸交局會在測試期間進行實地觀察及分析來探究螢光燈的實用性,也會展開公眾調查,徵詢更多看法。
以地面螢光燈配合交通燈的使用,在荷蘭、德國、韓國及澳大利亞等地的部分地區已經這麼做了。若本輪測試效果好,陸交局將探討地面螢光燈可如何改進,以及是否在更多行人過道上採用。
據了解,目前在一個行人過道兩邊都裝置螢光燈要約兩個星期的時間,費用為1萬元至1萬3000元。
公眾:提高行人安全意識
據記者昨天傍晚5時在維多利亞街的觀察,許多行人並沒有留意到地面多了與交通燈信號同步轉換的螢光燈,但受訪公眾都認為地面螢光燈能提高行人的安全意識。
塗詩婷(22歲,學生)認為它除了能讓低頭看手機的行人更容易注意到交通情況,也能避免行人不看交通燈而盲目跟隨前方行人過馬路。
「希望接下來更多路口能增設這樣的螢光燈,尤其是人潮擁擠的地方。但當局可嘗試讓螢光燈更顯眼,例如加強亮度,否則大白天或許起不了作用。」
想閱讀更多新聞?
立即註冊14天免費試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