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廉物美、有南洋風味的街邊小餐館越來越少了。我心目中的「良店」應該是普通百姓消費得起、乾淨簡樸、有地方特色、有意趣(不是所謂的高雅情調)、有人情味的餐飲店。
老福源記就屬這樣的良店。
十年前,在居士林服務時,有次和幾位同事去陳瑞獻先生的畫室談居士林七十周年紀念冊的事,聊著聊著到了晚餐時間。陳先生慷慨留飯,領我們去附近的「老福源記」,這是我第一次踏進這間店。
那天陳先生還自帶了一瓶南非產的葡萄酒,儘管我很少沾酒,卻很喜歡這酒的口感,所以記住了牌子Uva Mira 。 那天具體吃了什麼,沒印象了,留下的籠統記憶是每道菜都很好吃。心裡嘆服:陳先生真會找地方!
老福源記位於加東的如切路,凹進路邊,自成天地,門面古舊,沒有冷氣,店裡店外加起來不過八九張桌子。頗有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老韻致,仿佛時光在這裡凹聚凝結,不動聲色地隱藏著舊情懷。
名菜麻油雞
老福源記離我的住處很遠,不可能常去,但只要逮住機會,一定會到此大飽口福。我和幾位朋友甚至有過一周之內興沖沖跑去四次的頻繁記錄。
老福源記的招牌肉骨茶,我們倒覺得一般,除此之外,菜單上每樣菜都可以放心去點。咖喱魚頭算是他們的鎮店之寶,有別於普通的印度咖喱,多了一份酸味,想必摻有亞參(Assam)調料,很開胃。麻油雞,香滑濃郁,也極受顧客推崇。
名菜咖喱魚頭
不過,我們最愛的還是蒸烏達、鹹魚粒炒豆芽、肉碎燒豆腐、滷豆乾。馬來西亞的小鎮麻坡,烤烏達是出了名的。我去麻坡,一氣吃上三四條烤烏達,意猶未盡。
老福源記的烏達餅,是蒸的,有股奶香,別有滋味。炒豆芽也是一絕,鹹魚粒細小如末,似有非有,起到調味提鮮的作用;豆芽肥嘟嘟的,賽過怡保豆芽。我是豆製品的忠實信徒,肉碎燒豆腐、滷豆乾、滷豆卜,必點其一,或一網打盡。豆製品,我是吃不厭的。 通常,四五人吃下來,不過六七十元,經常去也能承受。
一位上了年紀的跑堂安娣,風趣機智,我們戲稱她是「南洋阿慶嫂」。安娣記憶力超強,我們點菜,她不用筆寫,用腦記,從不弄錯。結帳時,拿個計算器過來,看著桌上的殘盤剩碟,一一累加。有時口裡嘀咕著:「今天的魚頭小,就算你十八了。」如此人情味的服務,簡直可當作他們附送的「精神甜品」。
這圖貼切表達了食客心境
老福源記,主廚是兄弟倆,中午晚上輪流掌勺。他們也面臨後人不願接手的窘境。有一天,他們會把店頂讓出去嗎?頂讓後還能保持老滋味嗎?令人擔憂。
我忽然覺得它的消失是註定地,像一顆「定時炸彈」。不過,只要它沒有爆炸,時間和榮耀就屬於老福源記,就是最後的美好時光。
說實話,本地小販,煮炒水準最高的應該是芽籠35巷的「新發」,也就是號稱「五星級價格六星級水準」的那家街角餐館。我和朋友去吃過,五個人點了五六個菜:螃蟹米粉、新鮮帶子、芥藍等。帳單送來,接近400元。味道確實好,價格相當貴,這樣的店只能偶爾一試,豈可常來常往。新發老闆一向態度冷硬,在網上被評為新加坡十大惡販之首,他倒不以為意,照舊我行我素,不改做派。我們打著某某某的名字,老闆才擠出難得一見的尷尬笑臉。 「新發」有它的特色,有它的「願挨黃蓋」。不過,更多人還是希望老福源記後繼有人,造福顧客,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