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晨曦;圖片來自網絡
F-22作為世界上第一款第4代隱身戰鬥機(本文戰機劃代統用中國標準),從其露面那天起就環繞著無數的光環,其在對抗演習中對3代機144:0的戰績更是令世人震驚。蘇-35作為俄羅斯3.5代戰機的頂峰,早在其前身老蘇-35以及蘇-37時就以其華麗的超機動動作名動天下,而新式的蘇-35又因其在俄羅斯口中誇張的雷達性能和在一些報道中對F-35的優勢而引起了世人的矚目;中國購買蘇-35,又讓國人對蘇-35多了幾分關心。那麼這兩款戰機到底真實性能如何,是否像宣傳的那樣優異,所謂「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沒有什麼比實際對抗更具有說服力。中國這邊還在熟悉蘇-35的性能,而已擁有數年的俄羅斯已經按捺不住自己的躍躍欲試,開始將蘇-35拉上了對抗的天空。
美國《大眾機械》網5月4號報道,4架俄羅斯軍機3號晚飛至美國阿拉斯加沿海附近,遭到了美國空軍F-22的攔截。令人驚訝的是,這4架軍機除了2架是經常出現的圖-95「熊」式戰略轟炸機外,另外兩架竟然是最新的蘇-35戰機。該網並未報道兩方相遇後的具體情節,但以俄美雙方的一貫風格,進行一些低烈度的「互動」還是很正常的,而且這種情況以後恐怕少不了。F-22以前雖然多次參加北約內部的演習對抗,但與中俄戰機的「互動」卻極少,則使得中俄兩方飛行員「在實際接觸層面」對其性能的體驗不多,如今俄羅斯算是開了個好頭,其現在以及以後與F-22的對抗經驗,無疑將給中方提供寶貴的經驗。
作為一款俄羅斯口中的3.5+++代戰機,蘇-35雖然2011年就開始服役,但一直到2015年其航電系統才真正完善,這是因為其在設計中融入了俄羅斯為新一代戰機而研發的技術,同時也體現了俄羅斯空軍對對抗隱身戰機的一些思考。蘇-35 的「雪豹-E」無源相控陣雷達,雖然俄羅斯宣稱的對戰機目標最大探測距離400公里只是特殊條件下的「凝視」效果,但即使是在標準條件下,這個數值也是大於200公里的,即使是面對F-22的AN/APG-77雷達也差距不大,並且優於一般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如果說人眼的視野角度是不到正負90度,那麼一般戰機雷達的掃描角度只有正負60度左右,這就會給戰機帶來很大的盲區。蘇-35通過「機械旋轉底座+相控陣雷達」結合的方式,使雷達探測角度增加到了正負120度,大大提高了對空中態勢的掌握能力。
一般戰機使用的是X波段雷達,隱身戰機無論是氣動設計還是隱身塗層,主要針對的也是這個波段。為了增強對隱身目標的探測能力,T-50在座艙兩旁安裝了側視雷達,而蘇-35則在前襟翼處安裝了L波段(分米波)的有源相控陣雷達,近一步提高了對隱身目標的探測能力和對空中態勢的掌握能力。
美國通過高速寬頻數據網絡實現了第4代戰機的實時信息共享,甚至網絡化作戰,而俄羅斯在此方面也也獨到之處。蘇-35依託其強大的探測能力, 4架一字排開的就可以在空中拉起一道1500公里左右的警戒防禦線,並實現信息共享,這對於預警機難以到達的遠海空域的作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不過,最重要的,還是蘇-35的矢量推力特性。目前我國周邊,印度已經大批量裝備具有矢量推力的蘇-30MKI,越南未來幾年可能會買蘇-35,而F-22也早已出現在我國周邊。矢量推力到底能給戰機帶來哪些優勢,矢量戰機到底具有哪些特性,所謂再多的推測也不如實際實用來的透徹,蘇-35將是一個很好的「藍軍」,通過與其對抗可以大大提高我軍對矢量推力戰機的熟悉程度,當然也就會提高與F-22的對抗能力。而俄羅斯蘇-35與F-22的對抗經歷,在中俄軍事交流的情況下,顯然也會對我軍有促進作用。
關於蘇-35,有人曾擔憂俄羅斯會賣給我們「猴版」,這個擔憂大可不必,合同里已經要求不能對性能縮減了。目前的問題不是猴版的問題,而是我軍希望其是能夠融入我軍體系的、更強的版本,比如使用我軍的通信、數據鏈系統,以及使用我國更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不過由於時間問題,首批交付的4架還是俄羅斯原版,而今年要交付的10架,怕是也不會有太大的改動。未來我軍的主力還是殲-20,相對於蘇-35,完全版的殲-20除了隱身、超巡、更好的過失速機動能力、網絡化作戰等優點外,其空戰推比更高,類似F-35的EODAS系統能夠實現360度空戰態勢掌握,而且難以被干擾,在雷達的通信、電子戰等能力上也是蘇-35所不具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