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心、腋下出汗,可能是疾病導致的!還有這裡出汗,是中風前兆!
手心、腋下出汗,可能是疾病導致的!還有這裡出汗,是中風前兆!
出汗是人體正常排毒的現象,同時也是人體平衡人體水分的重要方式,出汗是一種非常健康的狀態。尤其是在夏季,人會自動出汗,夏季人坐著不動,每天的出汗量都會在300克左右。
雖然說出汗是一種正常並且健康的行為。但是有些部位和出汗的方式卻是疾病的表現。例如,當人在氣溫並不是很熱的情況下出汗,或者是在某種情緒下出汗等。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聊聊,出汗方式與健康的關係,教大家如何通過出汗來辨別健康,一起來看看吧。
【出汗方式與健康】
出汗是一種環境溫度過高,而導致身體身體溫度升高出現汗腺排水的一種現象。正常的出汗多是由於人體經過劇烈運動,或者是環境氣溫升高導致的。但是有些情況下,人體並沒有運動,環境氣溫也沒有那麼高的情況下,人體出現排汗現象,往往就是疾病導致的。下面我們來看看,出汗的方式與身體健康的關係。
1、自汗
不是因為天氣悶熱服用發汗藥及其他刺激因素而經常出汗稱「自汗」。自汗多因肺氣虛弱、衛陽不固、津液外泄所致,故常伴有神疲、乏力、氣短、畏寒等陽氣虛損的症狀。多見於患有佝僂病的孩子及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患者。
食療方:棗豆黃芪煎
每次用紅棗20枚、黑豆50克、黃芪30克,水煎分2次飲用,每天或隔天1次。有益氣劍汗等功效。用於自汗者服食。
2、盜汗
入睡則汗出,醒後則汗止。盜汗多因陰虛而致,陰虛則陽亢,陰不御陽,津隨液為汗,故常伴有五心煩熱、失眠、口咽乾燥等症狀。常見於肺結核浸潤期患者。
食療方:百合、蜂蜜
百合、蜂蜜各100克,蒸1小時後取出放涼,每日早、晚各服1湯匙,或用百合煮大米粥,吃時加蜂蜜,常吃效果頗佳。
3、戰汗
即全身戰慄後汗出,是熱性病過程中正邪抗爭的一種表現。如戰汗後熱退,脈靜身涼,表示邪去正安,元氣恢復,是一種好現象。若汗出後四肢厥冷、煩躁不安,表示正不勝邪,正氣隨著虛弱下去,則是危重症候。戰汗多見於各種傳染病的初、中期。
4、絕汗
指病情危重,正氣衰弱、陽氣欲脫時,汗淋漓不止,多伴有呼吸急促、四肢厥冷、脈象微弱,時有時無等危症,是陽氣將絕之象,多見於心衰、虛脫的病人。
食療方:可應急服參附湯:人參、附子(炮)、青黛各15克,水煎服。
5、偏汗
俗稱「半身汗」。它見於左側或右側,上半身或下半身。皆為風痰或風濕之邪阻滯經脈,或營衛不周,或氣血不和所致。多見於風濕或偏癱患者。若老人出偏汗可能為中風先兆。
食療方:用十全大補湯加減
人參、肉桂、川芎、熟地黃、茯苓、白朮、黃芪、當歸、白芍、炙甘草。老人出偏汗可能為中風先兆,應及早防治。
6、冷汗
指畏寒、肢冷而出汗。汗前並不發熱,口不渴,常伴有精神不振、面色蒼白、大便稀溏、小便清長、脈遲沉、舌淡等寒症表現。多因平素陽虛、衛氣不足所致,也可因受驚嚇引起。
食療方:平時吃東西就要注意,要補血,多吃含鋅,鐵多的食物,還要多吃蛋白質,促進礦物質的吸收。
【這些部位出汗是疾病導致的】
是由外界溫度升高而引起的,一般除手掌和足趾以外,全身其他皮膚都可出汗。但是有些人手掌和腳掌也會出汗,這很可能是身體出現氣虛或者是疾病導致的。不同部位的不正常出現想像,往往預示著身體健康的一些問題。下面我們來看看,哪些部位的不正常出汗是疾病的原因,如何緩解治療。
1、腋下出汗:飲食過重
因為腋下分布大量汗腺,所以較易出汗。若汗液分泌過分旺盛,且氣味很大,就可能說明日常飲食的味道過重,吃了太多蔥、蒜、洋蔥等食品。
緩解方式:建議多吃水果蔬菜,飲食要清淡,如果腋下汗腺過大,可以考慮手術治療。
2、手腳心出汗異常:脾胃濕熱
若情緒緊張、激動或害怕,手心或腳心就容易出汗,中醫認為這是脾失運化、脾胃濕熱、血虛的表現。
緩解方式:手心、腳心不正常出汗多見於女性,因為女性容易出血寒氣過重,脾胃虛寒的症狀。擬清利濕熱,宣暢氣機,用三仁湯:杏仁、飛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葉、厚朴、生薏仁、半夏。若寒熱互結,干噫食臭,心下痞硬,可用半夏瀉心湯加減。
3、半身出汗:中風前兆
病理性的半身出汗,總體概括起來就是一種中樞神經功能失調的表現。而心腦血管病人如果出現半身出汗等不正常出汗的症狀,很有可能是中風的前兆。
緩解方式:及時找出原因,症狀嚴重並伴有出現不定期的抽搐或是麻痹,應立即去醫院就診,不可耽誤。
4、頭部出汗
出汗僅限頭部。多因上焦邪熱,或中焦濕熱鬱蒸所致,多見於陽明熱症和濕熱症。若見於大病之後,或老年人氣喘而頭額汗出,則多為虛症。如重病末期突然額汗大出,是屬虛陰上越,陰虛不能附陽,陰津隨氣而脫的危象。但小孩睡覺時也常常頭部出汗,若無其他症狀,則不屬病象。
緩解方式:多吃溫補食物,如大棗、牛肉、山藥、蜂蜜、茯苓。每天也可沖泡枸杞茶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