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想要創業成功需要哪一些認知條件

@ 2017-05-02

現在是一個創業爆炸的時代。從工業社會,到信息社會,到人工智慧社會,人類的創業已經不一定圍繞著實體產品、不一定要大量金錢才可以去創業。其實只要有一個很好的認知,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創業家。

但,即使現今創業成本降低、難度降低、起點降低,成功的人卻很少。從入門到成功,創業究竟需要哪些認知條件才能達到?我們今天就來探討一下。

第一層:客觀認知——創業的最基礎、最底層認知。

很多人說創業能成功,要靠具體的技巧。比如一些成功者的模式,可以去模仿、借鑑。但是,如索羅斯此類金融大鱷,全世界都盯著他的一舉一動,能拷貝他案例的天才又在哪裡呢?玩的不好,做空沒做成,像龐氏騙局一樣最終進了監獄。

我們所知道的創業成功的大咖們,他們的案例是眾所周知的,可是我們卻模仿不來。很多人說是因為我們沒有那樣的資源,沒有那麼多錢。恕我直言,這些大咖們在剛開始創業時,說不定還沒有你我擁有的資源和錢多。那麼他們又是如何成功的呢?

他們依靠的並不是先天條件,而是後天的條件。這些條件,包括對時局、宏觀經濟觀察、談判、資金鍊知識、和個人創業經驗。這些後天條件,具有強烈的個人色彩,並不能完全拷貝!你必須要區分,可以借鑑的所謂「成功模式、成功算法」這類詞語只是客觀認知。什麼叫客觀認知?就是大多數人都知道的模式和方法。所以要想創業成功所需要的第一個特徵就是——只掌握客觀認知,不能創業成功!

第二層:基礎認知——創業的基礎知識層認知。

還有一些人認為創業成功只需要學歷高。

可是我們身邊也常常出現這樣的人,他的成績非常好,但最後他只是做了科研,他並沒有成為一位創業方面很有成就的人。又或者是某高學歷收入低人士,抱怨寒窗苦讀多年,卻沒有獲得相應的回報。他們的意識里充斥著讀書就等於金錢。

這裡就要談到創業所必須的第二個認知,我們稱之為基礎認知。基礎認知就是,基本的物理學、世界歷史、宏觀經濟、經濟微觀、會計知識等等一切可以在網際網路上查到、課本上學到的知識。現今的網際網路已經將基礎知識層貫通了,很難由此突破。特別是在個人格局上。人們的知識基礎認知都是相似的。所以不能單從基礎認知層,來看出此人是否有創業方面的天賦。這是我們創業成功與否所需的第二層叫基礎認知。

第三層認知——主觀認知,創業的高層認知。

那麼既不是客觀認知,也不是基礎認知。那到底創業的成功人士,靠的是什麼呢?類似自己的經驗、專注力、天賦、甚至第六感……此類認知,是第三層認知,我們稱之為主觀認知。

各人從事這個行業多年以後累積出來的一種第六感,獨有的一種推理能力。具有強烈的主觀性與個人的細小習慣。主觀上面的認知,是一種比較高階的認知。是創業成功所需要的條件。

第四——認知缺一不可、且需要認知升級

理論上,三種認知缺一不可。我們可以以市面上三個創業案例分析,缺少一樣認知會如何?

如果主觀認知修煉不到位,而只想單靠第一層客觀認知創業,可不可行呢?

舉例:大數據和人工時代來臨,那麼請問,未來炒股,是否有一種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儀器,能幫助我們核算哪支股票明天會升會跌?我們是否可以根據大數據、人工智慧的推薦,去買該股票呢?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演算比人腦的演算準確的多!那請問未來的股市是否人人都是贏家?只賺不賠?根據博弈法則,顯然不是!因為除去人工智慧所做的核算以外,人類還有一種推斷——高手經驗!套路型選手,不按理出牌,各大炒作做盡,各方表演上場。那時,數據推斷,只能成為參考之一。

如果主觀認知修煉不到位,而只想單靠第二層基礎認知創業,可不可行呢?

舉例:某名校IT高材生,技術硬、創意高。來找風投投錢給自己的團隊。他們發明的一個App,就是將所有的遙控器功能都聚集到一個手機里。他們認為,很多時候我們到處找遙控板找不到,而且空調遙控板、電視遙控板三四個,非常繁瑣。所以,不如放在一個App里,通用遙控。

看似這需求是很大的。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首先如果這個App需要在一個家庭里舖開的話,每個家庭成員都得安裝一個App。對有些老年人、小朋友、包括保姆等是很難的。這個APP是一個雞肋,並不是必需品。其次,只用一個收納盒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大部分家庭是暫時還不會去想到下載這個App。再加上,未來如果智能家居全部鋪設開來,每個家庭都有中央控制系統,有人工智慧控制一切的家具和家電的話,那麼這個App,是最終會消失掉的過渡產品。大家不要覺得人工智慧的家居環境很遙遠。現在的智能家居已經鋪滿了整個市場。我們現在所用的門鎖有語音識別系統,我們可以在公司遙控家裡的咖啡機器,我們可以語音遙控我們的窗簾,我們可以聲控我們的電燈。所以,此App註定是活不長的。

這位創業人因為沒有獲得風投而非常的疑惑。他覺得自己創意點不錯,徹底的把握了消費者「痛點」、團隊優秀、研發人才專業、非常努力勤奮,可是為什麼拿不到這筆投資?

其實剛才這個案例,大家可以看出,這位創業人士,幾乎是在創業的基礎認知和客觀認知上很成功,可是呢,他就差那麼一點主觀認知!他對消費者所謂的「痛感」把握還不準確,對於智能家居市場的未來三年發展,推演能力不強。對於全家人都要安裝APP這個繁瑣的步驟,他想得太樂觀。同理心能力並不是非常成功。他需要認知的升級!

第五——認知進化速度決定成敗!

那麼,認知升級做得都很好的產品,是否一定創業成功呢?也不是!因為認知升級的速度,才能決定一切。就像智人和大猩猩,物種相近,勝敗在於進化速度!

舉例:我們再來看世界上認知升級做得很好的兩個產品。第一個是谷歌眼鏡、第二個是Apple watch「手錶」。

谷歌眼鏡和Apple watch都是智能穿戴設備。請問哪一個將成為過渡性產品、快速被淘汰;而哪一個最終會被更長期的使用而保留下來?答案是——谷歌眼鏡!

谷歌眼鏡有個視覺延展功能。它能通過眼鏡片充當電腦和手機螢幕。它的移動性非常便捷。比如你在眼鏡上可以實時地與千里之外的親友通話而不用一直拿著手機、通過眼鏡頭錄像、看電影、GPS地圖導航、VR體驗等。從不同程度上來說,它能讓人體的視覺功能更加寬廣。

但Apple watch呢,是戴在人的手上能與手機連接一個延展的產品。你每次跑步時要觀測心率,你必須要抬起手臂才能看見。並且螢幕非常小、功能較為單一。所以,它縮小了你的視覺體驗!我們的視角註定不會愛上縮小體驗的此類產品。所以最終成功的是谷歌眼鏡。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另外一個認知升級速度的案例。

過去我們的交互體驗是書信,是手寫思考,講求字的準確性,意境表達等。行為思考緩慢。

後來書寫進入十指模式(電腦打字),快速糾錯智能識別,一分鐘百字!對老年人來說因為從書寫換為十指打鍵盤不順利,而對電腦望而卻之。你會發現一個現象就是,用十指模式的人(掌握了電腦能力的人)比傳統用手寫模式的人(也就是老一代不會用電腦的人)思維更加開闊。

而現今我們來到了拇指模式時代。也就是移動終端手機。當我們用拇指模式去做輸入語音、打字、滑看圖片等等,聊著微信同時看新聞,使我們更加自由。

而未來我們還會有一個更加貼近我們自然的思考方式的模式——語音和視覺。

很多人搞不懂為什麼直播網紅會火,那便是進化型物體之間的差距。語音和視覺會成為下一代的交互模式,你能否快速的適應這種模式,就是你的認知升級的速度體現。如果你能快速提升,你就會把握潮流、成為那個時代「風口上飛起的豬」,你就不會被淘汰掉。

第六——認知推演能力

推演認知,就是你綜合以上所有認知能力之後的一種推理能力。在福爾摩斯那叫「基本演繹法」、在神話里那叫「先知」、在領導者那裡叫「遠見」、在武林高手間叫「感應」。在創業時,那叫「行業預測」!

舉幾個「高認知推演企業」如何把「低認知推演企業」替代的案例。

在IT行業,八、九十年代,IBM賣機器、賣電腦、印表機這類實體產品的時代稱之為工業時代。而近年的信息時代是「重軟不重硬」!如Facebook的成功,是做社交類文化,是軟體。Facebook代替了IBM等以實體經濟為主的那個時代。而現在,移動終端競爭激勵的時代來臨。Facebook如果只圍繞社交軟體就註定走下坡路。因為類似S N A P這樣的更高級的認知推演企業已經在圍繞攝像頭作文章了!S N A P認知推演比Facebook要高很多!

當你用 S N A P攝像頭軟體拍攝時,他能將你所穿的這雙鞋是在哪兒買的、價值多少錢以文字形式顯現。你拍的這張照片的經緯度、名稱、當地小吃等都能彈出來。你的拍照背景可以有交流互動特效。你拍攝一面牆壁,可以幫你運算牆體面積等等。

第七——認知誤區:你說的我都會,但是還是不能創業成功!

我遇到過五種創業時進入的誤區的人:

第一種:創業心得上寫的我都會、但是要做到非常難。

第二種:你筆者是否創業成功,否則沒有資格教我。

第三種:當時覺得說的對,三分鐘熱情,看過就算了。

第四種:我跟你看法不一樣,我覺得你說得不對。我現在的做法很好!

第五種:凡是我看著繞口的,我不會的,我沒聽過的,都是些騙人的東西,還是小心些好。

誤區的根本,是要接受新知識時,人類必須要脫離舒適區,裂變自己的行為模式,為進化做準備。就如破繭成蝶,那是會痛的。人類既想進化,又不想脫離舒適,反而作繭自縛,最可怕的是,他意會不到自己身上的繭!

比如,給各位分享一下傅盛的認知四部曲,看看人們是否有類似的情況發生。

第一階段,你不知道你自己不知道。

你看到那些高手做的一切行為,你覺得如果我有錢、我是他,我也能做到!其實事實是,在你自己很厲害,已經接近一流高手的時候,你才會明白這個人真厲害、這個手段我是做不到的!外圈的人遠遠看著,反而覺得他做的事情很簡單,我也可以做到。這便是第一層,自以為是層。這一層,很難突破,因為需要承認自己的劣勢,對於本人的防禦機制來說,非常考驗。

第二階段,這個階段的自己知道自己有很多不足要去努力學習。

你比較謙虛,你知道自己的位置,也知道自己的缺陷,你會去補充自己的短板,所以成功會是一個必然。

第三個階段,稱之為你知道你自己知道。

這個階段的人,有強烈的自信心。了解自己的能力範圍,了解自己哪裡是專長、哪裡還做得不行。這種自信是來自於不斷成功的案例,有底氣,知深淺。

第四個階段,就是你不知道自己知道。

這裡已經是一種無聲勝有聲的境界。當你做完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人人都在鼓掌,你卻很詫異。這是最高境界。對他來說是件很平常的事,卻撼動了整個社會。

高手的最高境界很少有人做得到。大部分人還停留在「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覺得自己無所不能。

綜合上述。大部分人創業所需要的並不是什麼基礎的、客觀的知識,而是需要累積個人主觀認知,以及認知升級速度、與認知推演能力。創業的人,註定學習中求進步,逆境中求生存,孤獨中求成敗。不過,俗話說得好——森林之王,都會獨行,往往只有被吃的綿羊,才會成群結隊!與君共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