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仙鄉故里,人們都知道芮城縣永樂鎮出了個八仙之一的呂洞賓。但是,在當地人的心裡,還為一位「神人」豎起了豐碑。
他就是侯為,當地百姓親切稱他為「老侯」。
侯為(1906—1945),字力夫,原名侯正泉,曾化名任重,山西省介休市張蘭鎮北賈村舊堡人。
老侯是彪炳史冊的抗日英雄。他從1940年3月中旬進入芮城縣西直至1945年6月22日犧牲,先後在條南抗戰六年,多次以少勝多,斃敵近千名,在保護當地百姓生命財產安全的同時,有力地配合了中國全面抗戰策略。
侯為其人,個子不高,微胖,扎著腰帶,腰裡別著雙槍盒子,氣勢威武。他武藝高強,一般情況下四五個小伙難近其身。侯為雙手使槍,槍法極好,槍槍咬人,彈無虛發,是個神槍手。
關於老侯槍法之精湛,至今在永樂鎮還流傳著老侯打槍「揭銅板」的故事。有一次,老侯親自向新兵示範點射,就在操場上擺了張桌子,桌子上摞起十塊銅板,要求是一槍只能打一塊銅板,打不著為輸,打兩塊也為輸。
聽說老侯親自示範點射,附近村子的百姓都來圍觀,大家都瞪大了雙眼,屏住呼吸,但見老侯往前走了十來步,突然從腰間拔出雙把盒子槍,扭回頭瞄也不瞄抬槍就打,只聽啪啪啪十聲槍響,伴著槍聲,一槍一個,十個銅板在空中一個接一個畫出弧線後落在地上。士兵和圍觀群眾驚得目瞪口呆,齊聲喝彩。
芮城當地人尊侯為是「神」,不僅因其槍法神,更因其渾身正氣、有勇有謀、錚錚鐵骨、奮勇殺敵、保民平安,是活躍在黃河北岸、條山之南的一位實實在在的抗日英雄。
侯為正式北渡黃河進入芮城抗日,是在1940年的3月中旬。此前,作為國民黨胡宗南部167師的一個副營長,侯為駐紮在河南省閿底鎮。
閿底鎮和山西一河之隔。當時的山西早陷入日軍鐵蹄的踐踏之下。日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百姓生活血雨腥風、水深火熱。駐防在閿底鎮的侯為看到從黃河北岸拖家帶口逃難而來的百姓,一想到自己的家鄉正遭遇著日本人的蹂躪,他怒髮衝冠,內心燃起熊熊的憤怒之火,恨不得立刻渡河北上,回到家鄉消滅日寇。「豪氣沖天貫鬥牛,男兒事業未曾酬。捧出滿腔赤色血,不滅日寇誓不休。」然而,他一次一次請纓帶兵渡河作戰,卻一次次遭遇碰壁,得不到批准。有著一身本事、卻不能上馬殺賊的侯為經常面對河對岸的家鄉,食之無味,坐立不安。
而在山西,狂妄至極的日軍侵占風陵渡後,妄圖渡過黃河,進軍中原,吞併西北。此時,保衛家鄉,保衛黃河,保衛西安,保衛大西北,是所有仁人誌士的共識,河東大地的人民,不分階層,不分職業,不分男女,他們都挺起胸膛,拿起武器,甚至鐵鍁、鋤頭,掀起了全民抗戰的熱潮。在永濟、芮城一帶,共產黨領導的游擊隊和民間自發組織的抗日力量風起雲湧。
為了保衛大西北,陝西省政府主席孫蔚如等一批愛國將領,毅然率領三萬多陝西冷娃在中條山黃河一帶演繹出「血戰永濟」「血戰陌南」「千名官兵為國捐軀」 「八百壯士跳黃河」等系列英雄壯歌,與日寇血戰三年,扼守中條山和黃河天塹,打退日軍11次進攻,阻敵於黃河右岸,保衛了中原和大西北的安全。
1941年,日軍集結10多萬兵力,在飛機、大砲、坦克的配合下,大舉進攻中條山。孫蔚如統領的第四集團軍調離中條山進入河南參加中原大戰,而由嫡系胡宗南的80軍20萬人的中央軍接防,除了唐淮源等愛國將領頑強抵抗壯烈犧牲外,幾十萬大軍望風而逃,被日軍俘獲4萬多士兵,成為抗戰史上的奇恥大辱。
在此大背景下,按耐不住的侯為再次請纓,希望批准他到山西偵察敵情。這次請纓,竟然得到了准許,但也只授予他偵察敵情保存實力和發展補充兵員的任務。
藉此機會,老侯挑選了一批精兵干將,組成一個連,於當年3月北渡黃河抵達芮城,以正泉部游擊大隊的名義,在當時的永樂縣、風陵渡一帶襲擾敵軍,成為條南地區一支重要的抗日力量。
老侯一進入山西,就在飲馬泉和圪垯嶺兩次痛擊日軍,斃敵100餘人,取得了重大勝利,但自己也有12名士兵壯烈犧牲。戰鬥結束後,老侯到河南復命,被上司以違反軍令、擅自行動為名給以重處。
消息傳回黃河北岸的條南,當地百姓聞訊,立即派鄉紳前去解救,幾經周折,才使得侯為免於處分。
老侯離開山西回河南後,日軍、土匪、地方保安團、偽政府趁機不斷騷擾,百姓日夜不得安生,生活再次陷入水深火熱。
於是,當地鄉紳們一起商議,決定共邀老侯過河到山西組織隊伍,抗擊日寇。
老侯感念故鄉父老鄉親的深情,決定再次渡河北上。這一次,他只帶了16個立志抗日的精英組成自己的骨幹隊伍,在山西最南邊的南張村舉行了成立大會,吸收當地年輕人參加抗日,樹起了「條南民眾抗日自衛隊」的大旗,成為條南地區抗擊日寇、保家衛國的重要力量。
這次,立足南張村,老侯親自教學、訓練士兵。正是在他的親自指導下,士兵們進步神速。那些剛剛放下鋤頭的農民十幾天后就拿起槍參加了戰鬥,而且都成為能征善戰的勇將。
1941年,在訓練新兵歷時半年之後,老侯便率部在芮城以西進行迂迴穿插式游擊戰,打擊小股日偽軍。
作家劉紀昌在《永遠的侯為》一書中曾描述:老侯懂兵法,善謀略,不蠻幹,是一個外粗內細、文武兼備、智勇雙全的將軍。同時,老侯雖然沒有受過系統的文化教育,但他一生都在堅持學習,養成了良好的讀書習慣。尤喜兵法,旁及經史,能詩會文,熟讀《孫子兵法》等。
正是因為老侯有勇有謀,在此期間,老侯幾次和日軍正面作戰,他運用智謀,擅用情報,出奇制勝,面對多於自己數倍的敵軍,指揮得當,沉著應戰,即便到最後都是血刃戰,也絕不退縮,打了一個又一個以少勝多的大勝仗。乃至日軍一提起老侯雖然咬牙切齒,但又無可奈何。
其中,在上陽一戰,面對日軍1000餘人在砲火轟炸掩護下的圍攻,老侯鎮定自若指揮戰鬥。村外炮火連天,而老侯則坐在巷裡的一棵皂角樹下,帶著一把二胡,瞇著眼,邊拉邊唱,有滋有味,頗有古將風度。
當時,村裡百姓都膽戰心驚,但看老侯這麼沉著冷靜,也都不害怕了。
這場戰鬥從早晨9點開始一直打到晚上,整整一天。期間,北門情況緊急,有士兵前來報告老侯。老侯說,你們在這等我,我去去就來。說罷,放下二胡交給鄉親,帶領士兵衝到北門,甩開兩把盒子槍,一下子就撂倒十幾個日軍,日軍被迫後撤。
這一仗,侯為以區區百十號人馬,打敗了日偽上千人的圍攻,打死打傷敵軍300來人。
除此之外,老侯還指揮了多次以少勝多的經典戰鬥。在胡營第一戰,除了打死敵軍65人之外,打得一些經過武士道訓練的日軍,連滾帶爬逃跑了。那些沒來得及逃跑的,躲在山溝的窯洞裡死活不敢出來。
老侯不僅能征善戰,且是一位極具戰略眼光的軍事謀略家。他明白,要想長期抗日,必須有自己的根據地。1940年,在自衛隊新兵訓練結束後,他就帶領隊伍轉移到沿山地區,進行抗日宣傳,開展群眾工作,以胡營村為中心,建立了多個村莊在內的抗日根據地。
侯為在條南地區的抗戰,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打亂了日軍西侵的部署。當地老百姓曾編了打油詩來歌頌老侯:「侯為真有為,殺寇勇三軍,民族氣節重,真乃中國人。」
然而,時間走到了1945年6月22日,在抗戰即將勝利之際,侯為卻在一次保衛胡營的戰鬥中不幸被砲彈擊中,終因失血過多而壯烈犧牲,時年僅39歲。
河山含悲,草木哽咽。老侯犧牲後,國民政府追授他為少將軍銜;芮城縣各村百姓以及陝西西北村和西安市百姓都舉行公祭大會,當地的胡營、漢渡等村的百姓自發修建侯公廟,以紀念侯為。
70多年過去了,侯為的傳奇和英名,經百姓的口口相傳,愈傳愈神,當地百姓稱他為精忠報國的岳飛、忠心愛國的楊家將,呼他為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