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窗戶都是用紙糊的嗎?為什麼不用玻璃呢?

@ 2017-04-30

問題:紙是東漢時期改良的,那麼先秦時期,人們都用什麼糊窗欞?中國又是從什麼時候用玻璃做窗的?古代中國能燒出玻璃,為什麼不用玻璃做窗呢?

首先,什麼是窗: 先是直接牆上開個洞,透透光,這就是窗了。可是下雨了雨飄進來,颳風了風吹進來,古人冷啊,怎麼辦呢。

總的來說:最開始的時候是用動物皮補窗。

先秦的時候聯想一下就是用麻或者布編織「窗扇」來保持透光和防風。

南朝梁劉孝綽 《望月有所思》詩:「秋月始纖纖,微光垂步簷,朣朧入牀簟,髣髴鑒窗簾。」

唐白居易 《三月三日》詩:「畫堂三月初三日,絮撲窗紗燕拂簷。」

南朝是窗簾,唐朝是窗紗。

要是詳細說來,我們不妨引申一下:我們通常用捅破窗戶紙來形容消除很小的障礙或隔閡,比如,我們會說男女之間彼此有意,就差捅破一層窗戶紙了。

我們經常在武俠片里看到蒙面黑衣人拿竹管子刺破窗紙,朝室內吹毒氣將人麻翻的情景。總感覺這種窗戶紙很不結實。但其實,古代的房子一般都有比較大的房檐,窗戶一般都比較小比較高,還有各種花式的窗欞,除非惡略天氣,一般不會影響到窗戶。

那麼,古代的窗戶都是用紙糊的嗎?答案應該是否定的。

在秦漢之前一般都用絹、布糊窗,這說的也是富人。

紙的出現:迄今為止的考古發現(西漢早期的放馬灘紙,西漢中期的灞橋紙、懸泉紙、馬圈灣紙、居延紙,西漢晚期的旱灘坡紙)證明,造紙術的發明不晚於西漢初年。東漢元興元年(105年)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但這時候,紙還沒有普及,質量也不是很好,容易爛,不能大面積的當窗戶紙用。

紙張的普遍使用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西晉的時候出現過「洛陽紙貴」的現象。《晉書·文苑·左思傳》:「於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

隋唐的時候,紙仍是很貴的,很多普通人家只有幾根窗欞。有的是直接手動用木板裝卸採光通風,有的是用草蓆掛在窗上方用木棍支起,有用紗布,窮人也有用稻草遮蔽的。

到唐宋時期文人多用韌皮紙書寫,這種紙比較厚密,雙面寫字,擬稿之後的廢紙,其主要用途就是糊窗或者糊牆了。北宋王安石有《紙暖閣》:「楚谷越藤真自稱,每糊因得減書囊。」說的是他用已經寫過字的楚地穀皮紙和吳越藤紙糊窗子的事情。除了比較厚實的文書廢紙,防水紙也很適合做窗戶紙。《唐宋白孔六帖》里記載:「糊窗用桃花紙塗以水油,取其甚明」,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油紙。窗戶紙容易破損,選用油紙不但可以防雨雪濕破,而且還能增加透光度。

清代宮廷地位較高的殿堂用高麗紙糊飾,這是一種用綿繭或桑皮製造的白色綿紙,不僅透明白凈,而且質地堅韌,經久耐用。直到清朝晚期,紫禁城各宮殿的門窗逐漸換上了玻璃,窗戶紙才逐漸從宮廷中消失。

除了紙、布等這些,還有一種用在窗戶上的材料,叫明瓦,這也是富人才能用得起的。

明瓦:主要材料為海洋貝類的貝殼、羊角、天然透明雲母片,打磨成帶有四個圓角的方形薄片。最早出現於宋代,在舊時江南很普及,用量也大,製作明瓦於是成為一項傳統的手工藝。南京就有條街叫明瓦廊,明代時期工匠按行業聚居,這條街集中了生產、銷售明瓦的手工業者,故得名。清代道光年間,蘇州明瓦行業還組織了聯合會,稱「明瓦公所」。到了晚清,大量平板玻璃湧現,成為明瓦的終結者。明瓦行業自此沒落。」

明瓦畢竟是蚌殼做的,透明度、採光度無法與玻璃相比。可以想見,即使外面陽光明媚,在緊閉的室內也只有微微的天光透過木格花窗上的明瓦照射進來,給人斜陽黃昏的感覺。意境倒是不錯的,這種明瓦,老蘇州稱其為「蚌殼窗」或「蠣殼窗,至於。另一個名字就是蠡殼窗,「蠡」即貝殼。 清代黃景仁 有《夜起》:「魚鱗雲斷天凝黛,蠡殼窗稀月逗梭。

玻璃窗的廣泛使用,大約從清光緒年間開始,直至近三四十年才在各地城鄉廣泛普及。在之前,更多的人還是用的紙糊的窗戶。不是寫的那個紙啊喂,是在桐油裡面泡過的油紙(自行想像油紙傘的厚度),很厚,不易潮濕,夏季擋風雨,冬季擋雪花。

古代中國是燒的出玻璃的!只不過由於某些原因,玻璃只作為玉器的替代品用於裝飾,並不作日常生活的實際用途。中國玻璃出現較西方晚了一千多年,目前最早發現的原始玻璃出現在西周(出土的蜻蜓眼珠就是玻璃)。西漢時期,西方玻璃製品輾轉流入中國(當然是因為絲綢之路)。不過,從先秦開始,雖然中國玻璃起源和西亞傳來的玻璃製造技術有關,但之後的發展漸漸融入了自己的特色(材料和製作工藝趨於地區化,中國玻璃技術裡面還加入了釉料等技術,小編對工藝這方面不太了解,遁走)。從形成起源和主要成分可以知道中國玻璃與西方玻璃是完全獨立發展的兩個系統。也因為這個原因,中國古玻璃和地中海沿岸的玻璃物理性質有極大差異。中國古玻璃燒成溫度較低 , 雖然絢麗多彩,但質地易碎、透明度差、未經過退火處理,不適應驟冷驟熱,適合加工成各種裝飾品、禮器和隨葬品,而不適合製作容器。古羅馬在地中海沿岸地區出產的玻璃,燒成溫度較高,質地堅硬,冷熱適應性強,利於成型加工,用於日常使用。所以東漢之後玻璃業反而趨於衰弱。(其實我覺得主要原因還是他們把精力投入做瓷器去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