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航母誕生的那天起,各國一直在研究怎樣擊敗航母。一些人認為,軍事技術的平衡正在向航母以外的領域轉變,這種趨勢不可逆轉,而且主要是受到中國和俄羅斯軍事創新的驅動。
一.魚類
1939年9月17日,德國海軍潛艇U-29用魚類擊沉了英國皇家海軍航母「勇敢」號。「勇敢」號航母是歷史上第一艘毀於潛艇襲擊的航母,但絕非最後一艘。二戰期間,美國、英國、日本都因潛艇襲擊損失了許多航母。1944年日本巨型航母「信濃」號被摧毀,可謂將航母的厄運推向了高潮。潛射魚雷依然是當今航母面臨的主要威脅之一。中俄都在定期演練襲擊美國及其盟國的航母戰鬥群。現代魚類通過在艦船下方爆炸來實施破壞,破壞力之大足以令艦船背部破裂。
二.巡航飛彈
中俄等國投入了各種各樣的能夠打擊美國航母戰鬥群的巡航飛彈,這些飛彈在射程、速度和抵近方式上差異很大,但其中最先進的能夠在高速飛行的同時保持極小的雷達反射截面。
三.彈道飛彈
過去的10年,「航母殺手」技術方面最重要的發展當屬反艦彈道飛彈的出現。中國的東風21-D飛彈,能夠從以前無法想像的遠距離對美國航母實施打擊,而且,似乎可以穿透現有的防禦體系。這種飛彈可以憑藉末端機動飛行,在最後階段高速接近移動中的航母,僅靠飛彈動能,就能給飛行甲板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四.成本超標
新型的福特級航母造價在130億美元左右,這還不包括航母聯隊在內,算上一支由各種艦載機組成的飛行聯隊,一艘航母的成本足以令人咋舌,再加上護航編隊,成本還得更高。
五.謹慎過度
或許中國和俄羅斯完全不必對航母實施打擊,就能讓航母消失。綜合考慮上面的所有因素,人們就可能對航母的使用採取謹慎態度。衝突發生時,美國可能會非常擔心航母的脆弱性,從而不會輕易出動航母。航母的巨大價值反而可能成為它最大的弱點:太重要而不能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