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美國「密西根」號核潛艇停靠韓國釜山港,同一天也是朝鮮人民軍建軍85周年紀念日。目前半島溫度持續居高不下,如日前對於美國卡爾·文森號航母戰鬥群的逼近,朝鮮就反應強烈,朝媒此前把美航母抵近稱之為「赤裸裸的軍事訛詐」。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機關報《勞動新聞》發表評論文章稱,「我們的革命武裝已經做好戰鬥準備,一次打擊就可擊沉美國核動力航母」。朝鮮人民武力部部長朴永植表示,用於「準確打擊」美國基地的改進型武器,已部署完畢。於是此次各界紛紛猜測朝鮮是否會於當天有所動作,如發射彈道飛彈、進行第六次核試等。但是現在看來,朝鮮的表現還是比較平靜的,雖然朝鮮在當天於江原道元山一帶進行其所稱「史上最大規模」的火力演習。有消息稱,此次演習投入300到400門遠程火炮,但這些相比射導與核試等畢竟還在聯合國允許的範圍之內。筆者認為,朝鮮之所以沒有在敏感時刻表現過激,和美國的「敘利亞式威懾」有著很大關係。
4月6日,美國以化武襲擊為由向位於敘利亞中部霍姆斯的沙伊拉特空軍基地發起了空襲。筆者總結,此次空襲的特點是「看似雷霆萬鈞,實則拿捏得當。既表露了大國之威,也給小國留下了餘地。」美軍在行動共向敘基地發射了59枚「戰斧」巡航飛彈,從飛彈數量來看這是典型的飽和式打擊,如此手筆非大國不能做到。同時美國對於每一枚飛彈的落點都是精心選擇的,絕非濫炸一氣。從打擊效果來看,雖然俄方事後聲稱只有23枚擊中目標。不過根據事後的衛星照片可以看到,有44個目標被擊中,其中有些目標還可能被擊中兩次或兩次以上。大量敘軍戰機被擊毀在掩體中,可是敘軍人員的傷亡卻在個位數,美方的重毀物、輕傷人的做法同時展現了其實力與克制,擦破了敘利亞的「臉皮」,卻沒有使其傷筋動骨,是典型的實戰威懾,比常見的「秀肌肉」要更進一步。筆者暫且將其稱之為「敘利亞式威懾」。
此次抵韓的美軍「密西根」號核潛艇,長170.6米,寬12.8米,潛航排水1.9萬噸,最多可裝載154枚射程戰斧式巡航飛彈,射程都在2000公里以上,僅一艘的載彈量就比兩艘打擊敘利亞的美驅逐艦的總和還要多出近一倍左右,更何況無人能保證美國只來了一艘潛艇。筆者估計如果朝鮮讓美國占據了道義制高點(比如扣下核扳機),美軍對朝發動「敘利亞式威懾」的可能性就會很大,而打擊的目標則可以選擇朝鮮駐於機場的空軍戰機或停泊在港的海軍艦艇,一來這些目標早已被美軍定位,打擊難度相對偏低。二來以朝鮮當前的國情,空軍與海軍大多也只能起到刷存在感的作用,即使遭受損失也不至於讓朝鮮「狗急跳牆」,美軍甚至可以在飛彈「蝗群」飛臨目標前的十幾分鐘通知朝鮮方面做好「挨刀」的準備,這樣既顯示了高傲又便於降低人員傷亡。
那麼朝鮮是否會顧忌美國的「敘利亞式威懾」呢?筆者認為答案是肯定的。朝鮮雖然整天嚷著全面戰爭,但是最害怕全面戰爭必然是朝鮮自己,夜郎自大只是朝鮮的表象,朝鮮的高層對於朝鮮於美國的實力差距一定有著清晰的認識,其領導人更明白全面戰爭會讓自己的政權垮台,所以不到萬不得已朝鮮不會走這條路。而如果朝鮮挨了打,又會作何反應呢?在此筆者做三個假設:1全面進攻韓國。2炮擊首爾。3用飛彈還擊亞太美軍基地。基於政治的考量,1、2選項基本可以排除。3看起來是個不錯選擇,但朝鮮缺乏精度較高的巡航飛彈,因此只能用彈道飛彈,即使這些飛彈能透過美軍的多層反導網,其精度也令人充滿疑慮,萬一朝鮮只是想打擊美軍設施,結果卻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又該怎麼辦呢?當然,朝鮮也可以在一些無關緊要的地方發泄一下怒火,如再炮製一次「延坪島炮擊」事件。但是只要挨打以後不以全面戰爭回應,朝鮮領導人多年來苦心經營的「超強硬」形象會一落千丈,「紙老虎」一旦被戳穿,對於其對內統治還是對外討價還價都是非常不利的。所以筆者認為對於美國的「敘利亞式威懾」,朝鮮未來在嘴硬的同時,也會一定程度上收斂自己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