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年輕女性的肝臟,我問過病史,病人就覺得上腹不適,B超發現異常,來我們這裡做了增強CT。」
年輕的住院醫頓了頓,「肝上多發占位,低強化,不是囊腫,也不像血管瘤」。說完,環視了下老大夫們「其實我覺得像轉移瘤,但病人太年輕了,所以拿出來讓大家讀讀片」。
肝上多發腫瘤,注意黑箭,像不像棒棒糖
且慢下結論。
影像醫學,同其他的醫學一樣,屬於經驗醫學,除了掌握書本、文獻的知識外,還需要大量的經驗積累。而且,讀片的時候一定要膽大心細,要有整體觀還要具備局部細節的把握能力。
比如這個肝臟,看起來這些低強化的腫瘤,跟肝臟轉移瘤很相似。但仔細看,有的腫瘤旁邊有個血管進入邊緣部分。這個表現很像是棒棒糖,所以我們管這個徵象叫棒棒糖征。
肝上多發低強化腫瘤,位於肝臟周邊,具有棒棒糖征的表現,而且病人又是年輕女性,最多見的一種腫瘤是肝臟上皮樣血管內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EHE)。
上皮樣血管內皮瘤是一種少見的血管源性腫瘤,發於肝臟者非常少見。 此病1982 年由Weiss首次命名, 多見於中青年婦女, 病因不明,有人認為可能與女性服用避孕藥有關(外國女性服用避孕藥幾率較高)。肝EHE以多結節型多見, 可同時呈現實性和囊性, 大小一般不會超過7 cm。EHE也屬於惡性腫瘤,惡性程度低於肝細胞癌和血管肉瘤, 但瘤體直徑> 7 cm 者提示預後不良。顯微鏡下腫瘤組織以少細胞纖維硬化區為中心, 伴黏液樣變或透明樣變, 外周為富細胞區, 兩者相間分布。瘤組織呈小細胞巢或細條索狀排列, 瘤細胞特徵表現為具血管分化的樹突狀細胞和有胞質內血管腔的上皮樣細胞。腫瘤間質常見鈣化、出血、壞死。偶見與肝細胞癌合併出現。病理確診除大體和鏡下表現外, 最終診斷必須結合免疫組化提供瘤細胞呈內皮細胞分化的證據。
肝EHE 的CT 表現與組織學特點密切相關: 由於腫瘤內含細胞、黏液性及纖維性成分, 表現為密度不均, 呈囊實性或囊性為主, 增強後不均勻強化, 實體部分呈片狀、條片狀強化, 囊變區強化不明顯。當肝臟出現多發或巨大囊實性病變時要考慮此病。
當然,同其他疾病一樣,任何徵象都不是百分之百的,但看到棒棒糖征,需要想到這個病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