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年給了錢,俄售華蘇-27為啥還是用古董雷達?

@ 2017-04-25

北國防務在不久前曾撰文指出,目前中國使用的俄羅斯原版蘇-27/30系列戰機的機載火控雷達都還用著堪稱「古董」級的卡塞倫格天線設計,其涉及的技術問題文章已經有了介紹。

有網友在後台問,難道中國當時就不能多花點錢裝個好的雷達?其實這還真不大容易,這裡面既有俄羅斯內部體制的限制、也有技術的原因,不過後來中國也確實通過俄羅斯獲得了一些先進的機載火控雷達技術。今天,北國防務(微信ID:sinorusdef)就來簡單的回顧一下當時的那一段歷史。

中國的原版蘇系戰機雷達都在使用古董級別的卡塞倫格天線

說到機載火控雷達,首先當然要說到戰鬥機。上世紀90年代起,俄羅斯陸續推出許多蘇-27改進方案,這一方面是因為當時中國跟印度都在大力採購,中東土豪也開始關注,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種改良方案來吸引客戶。

就蘇-27而言,改良重點就是多用途化,其中重點之一就是雷達。在雷達方案上當年出現過很多種,其中最酷炫的就是法扎特隆設計局(NIIR,研製了米格-29/35以及眾多俄羅斯軍用直升機的火控雷達)的「甲蟲」(Zhuk,也音譯成「祖克」)雷達方案。90年代時法扎特隆設計局發展的「甲蟲」系列雷達,用到的已是平板陣列天線,而且性能表現都超過當時提赫米洛夫儀器研究所(NIIP,研製蘇-27/30/33/35、T-50等全部蘇系戰機的雷達)的雷達產品。

蘇系戰機普遍使用著如圖中的卡塞倫格天線

本來提赫米洛夫與法扎特隆是在研製第四代戰機時分的家,提赫米洛夫做蘇-27的N-001雷達,法扎特隆做米格-29的N-019。兩者硬體技術上有高度共通性,很可能達到70%。

但90年代以後,法扎特隆的發展型號明顯酷炫不少,這很可能與中國的殲-8改良計劃有關。因為中國出資發展了「甲蟲」系列雷達,當年中國要改進殲-8II,但與美國的「和平珍珠」計劃告吹,最終找了俄羅斯。

而與殲-8II的雷達大小接近的,就是米格-29,而且米格在80年代已經在發展多用途雷達,可能是這樣,所以資金注入法扎特隆設計局,最終「甲蟲」系列雷達在90年代後異軍突起。

「和平珍珠」計劃告吹後,中國仍持續尋求發展現代機載火控雷達

後來,法扎特隆與提赫米洛夫互相涉入對方的領域,例如提赫米洛夫的Osa等無源相控陣雷達就可以給米格-29UB用,而法扎特隆也將「甲蟲」系列放大給蘇-27選用。本世紀初前後的文獻可以看到「甲蟲」-27、「甲蟲」-MSE等型號,就是法扎特隆提供給蘇-27改良型的選項。

不過,蘇-27本來的雷達是提赫米洛夫的N-001,N-001使用的使用非常老舊的卡塞倫格天線。要改「甲蟲」系列等於整個換新,屬於較大的改良。例如,本來傳聞中蘇-30MKK系列要到最新的蘇-30MKK3才用「甲蟲」-MSE雷達。如果只是要小改,那就還是提赫米洛夫的N-001。但最終,中國並沒有採購俄羅斯大力推薦的蘇-30MKK3。

米格-29/35普遍使用的「甲蟲」系列中的機掃雷達,目前該系列中已經有機載有源相控陣的型號

但後來歷史的演變是,每一種蘇-27改型都是用提赫米洛夫的N-001小改方案。這種方案只需變更後端計算機,就可以增加多目標能力,甚至延長探測距離,或是增加一些先進功能,例如區分群體目標、根據反射特徵辨識型號等先進功能,N-001改型就可以靠後端計算機而具備,這些新開發的模式也沿用到「雪豹」雷達甚至第五代戰機雷達上。如果有進一步要求,還可以把天線換成PERO(羽毛)無源相控陣雷達天線。

也許你會說,就算不上相控陣雷達,好歹給蘇-27、蘇-30配個平板陣列天線那。遺憾的是,作為幾乎所有現代蘇霍伊戰機的研製單位,提赫米洛夫研製的機械掃描雷達從來都沒有平面陣列天線可用。

如今的國產蘇系戰機都用上了國產先進機載火控雷達,其中包括有源相控陣雷達

提赫米洛夫的機械雷達發展到N-001以後就跳過平面陣列天線,直接跨越到了無源相控陣雷達,該所也就是世界機載相控陣火控雷達的開拓者。當然,蘇-27M的N-011雷達的機械天線是平面陣,但據說那是法扎特隆設計的天線,也就是後來「甲蟲」系列的天線基礎。因此,提赫米洛夫本身是沒有平板陣列天線的。

總而言之,中國的蘇系戰機還用古董雷達天線的原因有多種多樣,但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給蘇霍伊戰機研製雷達的單位,根本就沒有當時那個時代西方流行的平板陣列天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