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攝影:葉序
沒有來到南京之前,人們對於南京城的印象,大抵來自於課本里的詩文。煙雨樓台,夜泊秦淮,帝王之洲,江水空流,石頭城,烏衣巷 …… 魏晉風流,六朝繁華,已經是一千多年前的事情。十朝都會南京,在經歷了千年風雨和朝代更替之後,能留下來的東西實在太少,似乎只有與我們相去不過百年的民國,還留存下來的一段端莊而委婉的時代風華。
百年前的中國,各行各業湧現出一大批名流:魯迅、徐悲鴻、孫中山、梁思成、茅以升 …… 那時新舊社會交替,人們對民主和科學的追求無比熱烈,以此為宗旨的思潮和運動接連不斷。或許是動亂的時勢,造就了那個學派林立、大師輩出的時代。對民主和科學的崇尚,成為民國文化的時代之魂。當梧桐樹枯榮輪迴了一季又一季,時光悄然百年,他們的成就依然影響著當代各個領域。
Sponsored Links
民國的風情之所以如此令人嚮往,大多是因為那些名流的種種往事。南京作為民國首都,更是這些前塵舊事的風月中心。可惜故人西辭,我們能接觸到的,只有如今遺存在南京城裡一棟棟精緻的民國建築和遺蹟。百年時光並沒有讓這些建築褪去色彩,曾經圍繞這些建築發生過的故事,讓它們更加栩栩如生。只要你來到南京,走近這些民國建築,就能回到那個盪氣迴腸的民國時代。
中山陵,是遊人來南京必去景點,也是最壯觀的民國景點。作為孫中山先生的長眠之地,整個陵墓的格局像一座自由鍾,有木鐸警世之意。圖為中山陵博愛坊。
總統府,它經歷了太多政治風雲和歷史事件。一百年,南京城已經滄海桑田,總統府門前的石獅屹然不動,見證了所有的變遷。
Sponsored Links
如今的總統府內,人去樓空,剩下的陳設,說不完這裡曾經發生過的國家大事。
今天的大行宮一帶,有 1912 民國街區、總統府、中央飯店、人民大會堂等建築,可以說是南京民國遺存規模最大的一處,也是非常繁華、人流量極大的市區地段。
現在 1912 民國街區,是酒吧一條街,很多市民都會到這裡過夜生活。圖為秋天 1912 街區路邊的銀杏,那天下著小雨。
每一個來到南京的人,都有各自的目的,都會遇見不同的人,留下不同的印象。但是有一種印象是必然會有的:南京的梧桐樹很美。民國十六年,民國政府提出《首都計劃》,要把南京打造成中國的 " 華盛頓 "。這部文件對於南京的城市格局影響很深,它不僅是那一代人的夢想,更直接決定了我們今天生活的南京城是什麼樣。也就是因為《首都計劃》,法國梧桐才種滿了南京的大街小巷。當然,也有一說是宋美齡喜歡梧桐,蔣委員長才為了她廣泛種植。無論什麼起源,梧桐樹便是這座城市的血脈,也是南京最基本的民國元素。因此,每一個來到南京的人,是無論如何也避不開民國風情的,街頭巷陌,總有一顆梧桐與其相遇。
Sponsored Links
秋天的中山東路,路邊的梧桐染了秋黃。
長江路大行宮一帶的民國遺存雖然眾多,但是人群密集,車馬的喧囂還是抵消了一些歲月的美感。相較之下,鼓樓區頤和路的民國韻味更加濃厚。" 一條頤和路,半部民國史 ",當年的頤和公館區,住的都是達官顯貴、外國公使,是一個紙醉金迷的地方。如今的頤和公館,舊時的繁華熱鬧褪去,只剩下一棟棟風格迥異的房子,房與樹連成一片,十分安靜,有一種大隱隱於市的感覺。
頤和公館核心區,我用時間切片的手法,表現這裡一年四季的景色。
Sponsored Links
頤和路環島,曾經是南京特別市第六區區公所舊址,現為先鋒書店分店。同樣用了時間切片的手法,展現了梧桐樹一年的枯榮。
自先鋒書店入駐這棟風格迥異的民國建築,這裡也多了一分人文氣息。若是在這裡讀書讀睏了,不知道睡夢中能否回到上個時代。
同樣是時間切片的手法,從白天到黑夜,車輛在這裡川流不息,依然打破不了它的安靜。
我去頤和公館區已經不知道多少次了,拍了許多圖片,其中這張是我個人最喜歡的。那時琅琊路小學放學,有兩個小學生正好闖入我的鏡頭,夕陽正好,在光影斑駁的牆上打下她們奔走的影子。
Sponsored Links
南京的民國遺蹟有幾個較為集中的地方,除了前文所提,下關的濱江一帶,也有著諸多風格獨特而精緻的民國建築。從中山碼頭到大馬路,適合騎車轉一轉老下關。中山碼頭的輪渡,至今已經運行了 89 年,承載了三四代浦口人進城的路。我來這裡搭乘輪渡過江,至少也有五次了,每一次我都習慣搭 34 路博愛線到碼頭,再乘船去對岸的浦口火車站。這條路雖然不是什麼旅遊路線,但在我看來,它讓我體會到的民國風韻,遠遠超過鐘山風景區的旅遊專車。似乎在南京,也只有這一種方式,能讓你體會到民國的生活。只是我大約有一年多沒去了,自從長江大橋封閉維修後,坐輪渡就成了很多人過江的唯一選擇,排隊擁堵已是常事。而對岸的浦口火車站,也是一個網紅景點。朱自清在那裡被送別的父親感動,《情深深雨濛濛》等諸多電視劇在那裡取景。只是這兩年,浦口為了打造民國風情園,火車站附近拆了很多房子,居民都走了。我不知道如今我再去坐一次輪渡,還能不能感受到民國的遺風。城市在發展,風景也在變遷,有些事物只能藏在歲月里。
中山碼頭,為奉安大典而建,風吹浪打,一直沿用至今。
原下關碼頭候船廳,現為南京下關歷史陳列館。
江蘇郵政管理局舊址,現廢棄封閉。
郵政管理局建築近景。
浦口火車站,幾年前還有列車進出,未來打造成民國風情園之後,會完全變成了一座歷史陳列館。
火車站走廊。兩年前,我看見一隻狗趴在中間休息,那一刻的時光就像靜止了一樣。
想要感受南京的民國風情,除了長江路,頤和路,老下關等遺存集中地區,紫金山中也有不少保存良好的建築。美齡宮、流徽榭、陵園郵局、鐘山體育館、永豐社、音樂台 …… 這些建築,就像一顆顆璀璨華美的寶石,散落在巍巍鐘山的叢林之中,只等我們去訪古探幽。就像一個個身著旗袍的民國女子,只要你來了,她們就會轉過身來。
從空中俯瞰美齡宮,以梧桐為線,以房子為珠,它就像一串項鍊,由蔣介石為宋美齡打造。這棟民國最浪漫的建築,不僅見證了蔣對宋的愛情,更反映出一整個時代的浪漫情懷。
曾經的陵園郵局,現改名為民國郵政博物館。
還記得我沿著紫金山綠道在山裡亂走的時候,意外遇見了這樣一處清秀的地方。這裡的水是從山裡流下來的活水,總是能形成一面鏡子。我對這裡的印象很好,直到我把一架無人機飛進了湖裡。
東郊的體育公園,一直是新人們拍婚紗的好地方。坐落在這裡的民國中央體育場,外觀獨特,以之為背景,很容易拍出歐洲古堡的感覺。
民國時期的音樂台,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現在仍有一些音樂會在這裡舉行。
永豐社,現改為一間書店。這應當是它最好的歸宿。
還有更多的民國建築,要麼佇立在鬧市區,要麼藏在偏僻的巷子裡,或者是安靜的校園裡。它們遍布南京城,可能就在你生活工作的周邊,而你也很有可能不認識它們,叫不出名字,不了解歷史。那也沒關係,只要你還在南京,總有一段民國的風月,會與你必然相遇。
原國立中央大學大禮堂,現位於東南大學四牌樓校區中央。熱播劇《人民的名義》中,省人民檢察院的原型就是這裡。
原金陵女子大學,現為南京師範大學隨園校區。
原金陵大學北大樓,現位於南京大學鼓樓校區。
金陵製造局舊址,現為 1865 創意園。
每年櫻花季人聲鼎沸的雞鳴寺路,一牆之隔的是國民政府考試院舊址,現為南京市委大院。
民國時期的中國工商銀行舊址,現仍為工行使用。由於它地處新街口鬧市,人流密集,暮色中一位婦人帶著孩子,在台階上擺起了小攤,打發時間。
大華大戲院,同樣位於新街口,現仍作為電影院使用中。大戲院內廳是金碧輝煌,外觀卻樸實無華,大隱隱於市,也難怪很多南京人都不知道這是哪裡。
最後不得不重點說的,是佇立在新街口中心的孫中山銅像,它幾經風雨遷移,最終還是站回了南京城的最中心。我想,每一位生活在南京的人都去過新街口,每一位到過新街口的人一定都瞻仰過這尊銅像。因此,孫中山先生也注視過每一個南京人。在他承受百年的孤獨之後,他終於看到了眼前的繁華。圖為南京國際馬拉松比賽,各國選手經過中山像前。
我也忘了,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關注到這些民國建築遺存。也許是現代化的玻璃和 LED 螢幕之間,猛然撞見了它的沉重。又或者是以為走到了城市的盡頭,卻意外發現了它的堂皇。未來的城市越繁華,我對他們的迷戀會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