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讓我再粘你一會兒,就一會兒。。。

@ 2017-04-18

「哇——」聽到媽媽關門的聲音,豆豆又哭起來。

從一歲開始,寶媽每天上班都像藏貓貓一樣,提前收拾好東西,趁豆豆不注意溜出去,這個遊戲沒玩好,就別想準時上班了。

有好幾次,打算出門的寶媽被豆豆發現,纏住不讓走,抱著大腿,帶著哭腔,一聲接一聲地叫媽,那小感情拿捏地特別到位,實在不忍拒絕。

後來知道,這是「依戀」的典型表現,又叫「分離焦慮」,是寶寶在一歲左右經歷的最重要的情緒之一。

寶寶四、五個月的時候,就能夠區分出不同的長相、聲音和氣味,開始建立一種針對親密關係的情感連接,通常表現為對媽媽的依賴。我家娃白天是奶奶帶,經常聽她講些粘媽媽的事。

舉我家的例子:到了媽媽平時下班的時間,豆豆就會跑到大門跟前,拍門叫媽,一趟又一趟;聽到有人上樓就豎起耳朵,一旦分辨出是媽媽的腳步聲,就跑過去等著開門;睏了要睡覺的時候,如果媽媽沒在身邊就開始哼哼;還有一次,豆豆在床上發現了媽媽的睡衣,拿起來聞了一下,忽然就開始叫媽媽。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寶媽出差,豆豆早上五點多就不睡了,一直嚎啕大哭,哭得聲嘶力竭,怎麼哄都不行。情急之下,我忽然想到共情,抱著她問:「豆豆是想媽媽了嗎?」她立刻不哭了,改為默默抽泣。我也不說話,就把她抱在懷裡,眼看著天一點點亮起來。

在我看來,這些依戀的小事,是一種特別美好的情感生活,當爸爸的求之不得。不過,如果發展成過分的依賴,也是有點麻煩。這個成長過程中的特殊敏感期,應該怎樣度過呢?

建立對依戀的正確理念,還是第一位的。粘媽媽是一種特定時期的情感需求,哭鬧都是正常的,如果媽媽在分離和回歸時,寶寶表現出一種冷靜躲避的行為,反而要引起格外的注意。

其次,對寶寶的情感信號要及時回應。一個溫柔的擁抱,就能讓寶寶體會到情感上的安全感。切忌在這個特殊時期,去鍛鍊孩子的「獨立性」,三歲之前,寶寶都應該生活在愛的城堡里。

再者,儘量不要讓媽媽一個人帶孩子。我家一開始是媽媽和奶奶一起帶,後來媽媽上班,白天是奶奶帶,晚上換媽媽,這樣寶寶不會對某個人過度依賴。如果一直是媽媽自己帶,就不能一下子讓媽媽離開寶寶,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

另外,要讓寶寶適應「習慣」和「承諾」。比如養成固定的睡覺習慣,在沒有媽媽的時候,也能進入睡眠狀態;再比如媽媽要離開時,要和寶寶互動說再見,等回來後要及時擁抱,告訴她媽媽回來了,兌現「再見」的承諾,寶寶就會逐漸適應和媽媽的離別。

最後,注意力轉移大法,是最直接的解決辦法。包括用玩具等物品轉移視線,建立寶寶與其他家長的親密關係,經常帶寶寶與陌生人(特別是小朋友)打交道等,總之給寶寶一個更寬泛的關注範圍,就不會只盯著媽媽了。

其實一歲多的寶寶,很多事情心裡都是懂的,對媽媽暫時的離開也都能承受。幫寶寶更好度過依戀敏感期,關鍵還是一個「愛」字,只要親密關係中的愛能得到足夠的確認,寶寶就會很快樂,也會更有力量和勇氣,去迎接未知的成長。

所以,好吧,就讓你再粘一會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