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魔頭」張獻忠超萬件寶物出水, 「江口沉銀傳」說被考古證實, 他為什麼江口沉銀,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張獻忠江口沉銀」·撈掘3萬多件文物 「張獻忠江口沉銀」一直是歷史之謎,四川今年1月在岷江正式啟動水下考古,目前已發掘3萬多件文物,證實張獻忠江口沉銀的傳說。 3月20日下午,四川省政府新聞辦在彭山舉行「江口沉銀遺址水下考古」階段性工作新聞通氣會。經過兩個多月水下考古,現場出水文物超過10000件。江口遺址出水文物豐富程度、級別之高以及種類之全面,屬全國罕見。 出水的這批文物,在以實物確認張獻忠江口沉銀傳說的同時,還猶如打開了一部了解明代歷史的百科全書,必將推動明代政治、經濟、文化、軍事、財政、生活史,尤其是四川明清史和移民史的研究。
工作人員在岷江河道中的考古現場進行發掘清理。
「屠夫」這個人
「屠夫」即張獻忠,綽號黃虎,又稱八大王,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 三百多年前的明朝末年,張獻忠和李自成一起,曾經被視作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農民起義領袖。 其實,張獻忠的資歷比李自成還老。明末農民軍分為13家,張獻忠乃是與高迎祥平起平坐的13家領導人之一,李自成則只是高迎祥的部將。 《明史》稱:「獻忠始與高迎祥並起作賊,自成乃迎祥偏裨,不敢與獻忠並。」 不過,李自成更能審時度勢,更能順應民心,因而很快後來居上,發展勢頭超過了張獻忠。1644年,當李自成向北京進軍並最終逼得崇禎上吊自殺時,張獻忠率部從湖北轉戰四川。 1644年8月,張獻忠占領成都,3個月後,他在成都稱帝,建號大西。 然而,張獻忠的大西政權很快就走到了末路,並直接導致了那筆巨額財富沉入滾滾岷江。 原來,張獻忠殘暴好殺。他的這一招讓川人群情震駭,人人自危,但結果卻適得其反。 各地軍民的反抗,反過來又加深了張獻忠的憤怒和仇恨,下一次的屠殺也就變本加厲,而變本加厲的屠殺,必然刺激軍民更強烈的反抗。 畢生崇尚叢林法則的張獻忠就落入了這種惡性循環的怪圈不可自拔。 八大王的財富有多少 張獻忠為自己預留了一條後路,那就是帶領極少數親信,把歷年所積的財富運出四川,到兩湖或江南一帶隱姓埋名做個大富豪。
張獻忠要出川,有兩條路可選,其一是北上的陸路,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蜀道。但這條路崎嶇險峻,又有李自成部將占據保寧一帶,並且大量金銀十分笨重,不便運輸;是故,南下的水路才是最佳選擇。 但是,張獻忠在江口遭遇了一塊啃不動的硬骨頭,這塊硬骨頭就是楊展。起初,張獻忠派出一支先頭部隊沿江南下,楊展在江口設伏,大敗張部,張部大批舟船被燒毀。張獻忠聞訊,極為驚懼,親領主力部隊十餘萬人,攜帶著從湖北到四川搜刮的巨量金銀財寶順流而下,與楊展決戰。 楊展又一次成功地運用火攻。他把軍隊分為左右兩翼,另派一些輕便小船攜帶易燃物品駛向張獻忠船隊,是時江風大作,小船很快引燃了張獻忠的大船。 由於岷江河道狹窄,張獻忠的大船前後上千隻首尾相銜,無法驟退,加上楊展部又從兩岸用槍銃擊打,張獻忠的這支龐大船隊,幾乎被燒得一乾二淨,「所掠金玉珠寶,及銀鞘數千百,悉沉水底」。 張獻忠率殘部敗回成都,他只得改走川北陸路。剩餘的金銀不便攜帶,為此,他招集大批工匠,在錦江上修築了一條大堤,使得錦江斷流。在斷流的河道內,他下令挖了一些幾丈深的洞穴,「將所余蜀府金銀鑄餅及瑤寶等物」沉入洞中並蓋上土石。爾後,扒開大堤,錦江複流。如此一來,大量金銀財寶都沉入江中。 也就是說,不僅江口有張獻忠沉銀,成都的錦江,也有張獻忠沉銀。只是,江口沉銀地點大體確切,錦江沉銀卻渺不可知。 張獻忠的財富到底有多少?史書上的記載都是隻言片語的模糊之詞,比如《明史》說他沉入錦江的財富「金寶億萬計」。《蜀難紀實》記載他沉入岷江的財富:「累億萬,載盈百艘。」 那麼張獻忠的財富從哪裡來?考諸史料,發現有三個來源,其一是他攻城略地後從明政府的國庫或是明朝藩王手裡獲取的,其二是從他占領的地盤上徵收的,其三是從民間搜刮搶奪的。
三個來源中,最大的來源應該是第三個。原因在於:明末政府非常窮困,財政到了難以為繼的崩潰局面,各地國庫里都沒有多少銀子。 明朝藩王相對富有,但畢竟藩王數量有限(被張獻忠俘虜並處死的藩王有三個,即襄王、楚王、瑞王,因張獻忠兵臨城下而自盡的藩王有一個,即封於成都的蜀王);至於從所占地盤上徵稅,張獻忠除了在據川的不到兩年時間內,「國土」面積相對較大(但也只是相對而已,其「威令所行,不過近省州、縣,號令不千里矣」),其它時候不過是衝州撞府、狼奔豕突的流寇,即便想坐地徵稅,也沒有多少稅可征。 另外,張獻忠斂財手段之狠毒之貪婪也非其它農民軍首領可比。 據《蜀碧》載,張獻忠規定不得私藏金銀,藏一兩的,殺全家;藏十兩的,生剝其皮。 又鼓勵告密,凡是告密並坐實的,就把被告者的妻妾和馬匹賞給告密者。「於是豪奴悍婢,爭訟其主焉。」 有人暗存僥倖,把銀兩藏在井中或是暗室,被查出後,「亦按連坐法」。如此恐怖的高壓之下,海量的財富都源源不斷地彙集到張獻忠私囊中。 盤點尋寶往事 「石牛對石鼓,銀子萬萬五。有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這是流傳在江口鎮的一首民謠,據說它是破解張獻忠沉銀的密碼。比較巧合的是,在江口附近,真有石牛山和石鼓山。 不過,類似的民謠,在四川許多地方都有流傳,它的中心指向都是一樣:歷史上,某個著名人物,曾在這裡埋了一批寶藏,如果破譯了這首民謠,也就找到了藏寶之地。 比如我的老家川南富順,據說就藏有明朝建文皇帝的寶藏,而且也有大同小異的民謠。 究其實質,當然是民間的無稽之談。
但江口沉銀不同,它既確確實實地記載於各種筆記史乘中,又且三百多年來,不斷從江中有所發現。
第一個從江口沉銀中獲利的是張獻忠視作仇讎的楊展,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正是楊展製造了江口沉銀。 如果不是楊展的成功伏擊,張獻忠的船隊也許真的順流而下直入長江並抵達他夢想的杏花春雨的江南。
楊展擊敗張獻忠後,從江中打撈出大量金銀充當軍費,並一躍而為諸路明軍中最富有的一支。由此亦可證明,張獻忠財富之巨。 楊展的手下費密記錄了獲得張獻忠沉銀的經過:楊展雖大獲全勝,卻不知道張獻忠竟帶了如此之多的金銀,後來聽說漁民從江中打撈出不少東西,方才恍然大悟。
等到和江口沉銀有關的記載再次出現時,距那場殺聲震天的大戰已有一個半世紀。 據《彭山縣誌》載,乾隆五十九年(也就是1794年)冬天,有漁民在江口河段打撈出刀鞘一具,這刀鞘輾轉報到了總督孫士毅那裡,孫派員到江口打撈了幾天,收穫不菲:「獲銀萬兩並珠寶玉器等物。」 半個世紀後,正值太平天國起事,清政府財政拮据,入不敷出。一個叫陳泰初的官員向咸豐出主意,說他曾親眼見到彭山一帶的居民從岷江中打撈出張獻忠的沉銀,「其色黑暗」,「查出歸官,尚存藩庫,有案可核」。 咸豐怦然心動,令成都將軍裕瑞「悉心查訪,博採輿論,若知其處,設法撈掘」。不過,裕瑞一無所獲。
如前所述,除了江口沉銀,錦江沉銀也是一個流傳已久的傳說。上世紀30年代,一些川軍將領組建了錦江淘金公司,公司的主營業務就是尋找張獻忠沉銀。 當時,這家公司擁有一張傳說是張獻忠藏寶的地圖,淘金公司按圖索驥,認定藏寶之地就在望江樓下游一帶。 上百人折騰了將近一年後,竟然真的從江心挖出一頭石牛和一個石鼓,「石牛對石鼓」的民謠驗證了,張獻忠沉銀似乎觸手可及。可惜,最終的結局是,這家公司惟一的業績就是挖到了幾籮筐根本不值錢的銅錢。 就在人們真正將江口沉銀遺忘,或是把它當作不可採信的民間故事時,從上世紀90年代伊始,江口沉銀卻不時露出神秘的蛛絲馬跡。 究其因,一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是上游不斷修築大壩,江口一帶的岷江河道已不再像從前那樣江闊水深;二是現代化的機械在此作業,挖掘範圍更廣更深。 2005年4月20日,彭山引水工程在江口岷江江心施工,張獻忠沉銀在沉睡了360年後,終於驚鴻再現:在地下2米多深處,挖掘機挖出一段木頭,木頭裡,次第滾落出7枚銀錠,其中一枚銀錠上,刻有「大西眉州征完元年分半征糧銀五十兩一定銀匠右閔季」的字樣。大西,不就是張獻忠的短命政權嗎?
2011年,江口河道清淤,挖掘機在2005年挖出銀錠的附近又有收穫。 這次發現的是一頁金封冊,一枚刻有「西王賞功」的金幣,以及一些碎銀。這頁金冊長12厘米,寬10厘米,重730克,上刻「維大西大順二年歲在乙酉五月朔日壬午」和「皇帝制曰朕監於成典中官九御」。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挖掘出來的物品中,有不少銀制的耳環和耳釘,這些只能是民用的銀飾品,從一個側面證明了張獻忠的財富大量來自於對普通百姓的巧取豪奪。
作為那個兵荒馬亂年代的遺存,這些在江水中沉睡了370年的銀錠,它們既是那些面目模糊的生民百姓慘痛命運的見證,也是可資研究、可資喚醒塵封記憶的珍貴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