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人體比作一台燃油機,那血管就如輸油管。油管堵了,燃油機沒法正常運轉。血管堵了,人體器官也就沒法工作。
大腦是身體的「總司令部」,而「頸動脈」則是負責為大腦供血的主要血管,當頸動脈出現堵塞,就可能出現腦缺血的情況,表現為頭暈乏力、記憶力減退,甚至認知能力下降、肢體麻木等。
有統計數據顯示,當頸動脈狹窄超過 70%,並存在上述症狀時,發生腦梗的機率高達 10~15%!
這根為大腦輸送血液的管道,非常重要,一定要注意好好保護。
頸動脈在哪裡?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com
稍微轉一下頭,脖子上會突出一塊兒肌肉,這塊肌肉叫做「胸鎖乳突肌」。頸動脈就從這塊肌肉的後面穿過。
把手指放到頸部氣管的兩側,稍向肌肉里側摸一摸,能感覺到跳動的地方,就是頸動脈了。脖子兩側各有一條。
血管為什麼會狹窄?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com
水管用久了會結水垢,血管也如此。隨著年齡的增長會發生不同程度的結垢、老化,用醫生的話就叫「動脈粥樣硬化」。
當頸動脈發生粥樣硬化時,血管管腔會變窄,表現為「頸動脈狹窄」。
頸動脈變窄後,大腦會缺血,進而出現頭暈乏力、記憶力減退等症狀。更為嚴重的時候,當頸動脈內像水垢一樣的硬化斑塊發生脫落時,會隨血流上行到大腦,堵塞那裡更細的腦血管,從而導致腦梗死。
統計發現,約 15%~20% 的缺血性腦卒中(中風)和頸動脈狹窄有關。
怎麼知道頸動脈是否狹窄?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com
當出現記憶力減退、長期頭暈乏力等症狀時,尤其是老年朋友,千萬不要忘了頸動脈狹窄的可能。建議及時去醫院檢查明確一下。
如果需要確認狹窄的程度,明確血流量等,醫生可能會建議做一個叫做「DSA 血管造影」的檢查,它能精確顯示血管狀況,被作為診斷最重要的「金標準」。
一般來說,可以先做個頸動脈超聲來篩查。它的價格相對較便宜,且對身體沒有損傷。
另外,建議年齡大於 40 歲並符合下列任何一種情況的人,定期查頸動脈彩超:
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心房顫動、吸菸史、明顯肥胖、缺乏運動、家人曾患中風;
以前發生過中風;
發生過短暫性腦缺血。
頸動脈狹窄都需要治療?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com
不一定。
僅發現「頸動脈內膜增厚」的人,可以先改善生活方式,戒菸、適量運動和低鹽、低脂、低糖、低熱量飲食。同時,每年複查頸動脈彩超一次。
而其他情況的頸動脈狹窄,醫生會結合症狀以及狹窄的程度,決定是採用藥物還是手術治療。
這樣預防頸動脈狹窄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com
1. 積極控制「三高」
高脂血症、高血壓、糖尿病都會對頸動脈造成損害,所以對於有「三高」的朋友,按時按量吃藥,一定要控制好血壓、血糖、血脂。
可以備上家用電子血壓計和血糖儀,定期了解各指標的狀況。
2. 調整飲食,適量運動
少吃肥肉、豬油、骨髓、奶油。多吃富含維生素 C、高纖維的水果蔬菜。
少吃鹽,保證每天食鹽不超過 6 克,即一啤酒瓶蓋。
堅持運動,保證每周運動 4~6 次,每次 30 分鐘以上。快走、騎車、游泳、廣場舞、太極拳等都是很好的運動形式。
3. 堅決戒菸
吸菸會損傷血管內皮、增加低密度脂蛋白氧化等,導致頸動脈粥樣硬化、狹窄的風險升高。
戒菸,也要儘量避免二手菸。
4. 定期體檢
即使是「完全」健康的人,隨著年齡增長也可能出現頸動脈狹窄,只是狹窄程度可能較輕。在做好生活習慣預防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定期體檢、了解頸動脈的健康情況。
希望大家都能警惕頸動脈狹窄、做好預防,遠離中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