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各國從中國引進桌球歸化球員?

@ 2017-04-13

世界乒壇一直存在一種奇特的現象,中國球員與海外兵團對抗,從名分上,是兩個不同協會選手的對抗,實際上,都是中國人在打。

典型的例子有:莫斯科團體世乒賽女團決賽,中國輸給了新加坡,其實,新加坡的馮天薇、王越古、孫蓓蓓、李佳薇、於夢雨都是中國人,中國不是輸給了新加坡,而是輸給了中國女二隊。

另外,里約奧運會女子桌球團體賽半決賽,日本女乒不敵德國女乒,被擋在了決賽的大門之外,德國隊的中國歸化球員韓瑩、單曉娜在比賽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不少日本媒體紛紛表示:這不是德國隊,而是「中國二隊」!

我們應該怎麼看待各國從中國引進桌球歸化球員?

歸化球員,是指在出生國國籍以外,自願主動取得其他國家國籍,代表其他國家打比賽。有點像技術移民,比如歸化日本的小山智麗、歸化西班牙的何志文、歸化卡達的李平等等。

歸化問題不光是桌球有,在籃球界、足球界中也大量存在。如巴西國腳德科,歸化葡萄牙後獲得歐錦賽亞軍、世界盃四強等一系列歷史性佳績。那麼德科阻擋了葡萄牙足球隊的成長嗎?恰恰相反,在德科的幫助下,葡萄牙湧現出包括C羅、納尼等一批天才。

為什麼會出現歸化球員?

首先是競爭激烈,僧多粥少。即使你有天賦,拚死努力,也不一定有參加世界盃、世乒賽、奧運會的機會,想成為世界冠軍,門都沒有。國乒人才濟濟,很難有出頭機會。

說句不好聽的話,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你到了國外,你就是大王,就能獲得大量的參賽時會,比如里約奧運會,54歲的何志文代表西班牙、李平代表卡達,都獲得了奧運單打名額,如果呆在國內,你能登上奧運舞台嗎?

其次是個人追求,得名得利。自己選擇的歸化國家,一般來說,待遇都比國內要高得多,特別是一些富裕的北歐國家,移民條件非常苛刻,你有桌球特長,輕鬆就可以移民。一能得到一筆不錯的歸化費用,二可以拿到一些富裕國家的國籍,享受其福利,這些國家的獎金豐厚。三自身也有表現自己的機會,完成自己想要的夢想。

歸化球員帶來哪些影響?是利是弊?

一、有利於在全球範圍內推廣桌球。歸化球員像是一粒粒火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每到一個地方,就能帶動當地的桌球氛圍。

二、有利於提高歸化國的桌球水平。歸化球員所掌握的技戰術、訓練方法,都是歸化國所缺乏的,歸化球員的到來,把一身的功夫都無私地奉獻給歸化國,桌球水平得到較大提高,如德國女乒、新加坡女乒等。

三、有利於刺激國手不斷提高技戰術。歸化球員水平高,對國乒的威脅大,尤其是女乒,給國手帶來了幾次慘痛的失敗,如小山智麗在1994年亞運會上,接連擊敗陳靜、喬紅、鄧亞萍,奪得女單冠軍。海外兵團如同鯰魚,攪得國乒不得安寧,也促進國乒永不懈怠。

四、造成對歸化球員的過度依賴,對培養本土球員不利。國外的乒協也許有一種惰性,過度依賴歸化球員,反而忽視了對本土球員的培養,如新加坡,不論男隊女隊,拿得出手的都是中國歸化球員,還有荷蘭的李佼、西班牙的何志文、奧地利的陳衛星,都靠歸化球員打天下,有點本末倒置了。

國際乒聯為了限制歸化球員,規定超過21周歲再改國籍的,不允許參加世乒賽和奧運會,所以,歸化球員有低齡化趨勢,如日本小將張本智和,11歲歸化日本,在日本也打出了名堂。

綜上所述,歸化球員客觀存在,無法消除,有利有弊,利大於弊,如果本土球員能在歸化球員的幫助下迅速成長,讓桌球之花遍世界各個角落,則善莫大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