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李坤珊
五歲的小翰一畫完圖,不但會把蠟筆自動放回美術櫃,還會按顏色分類放好。一吃完點心,就會順手把碗盤放在水槽裡,然後拿起小掃帚,把桌上的餅乾屑掃乾淨,丟進垃圾桶。但並不是每個五歲孩子都是這樣的。
小海一畫完圖,就把蠟筆丟在桌上,走到別處玩,就算他心血來潮,決定把蠟筆放回架上,也是把全部的顏色丟在一塊兒,讓別人去分類放好。小海一吃完點心,雖然會順手把碗盤放在水槽裡,但桌上的餅乾屑,他想也不想地就把它們往地上一撥,看見地上的小紙屑,就往旁邊的櫃子底下一踢,反正自己看不見,就當作不存在。
這兩個孩子的差別在哪裡?不在誰的智商(IQ)比較高,也不在誰的情商指數(EQ)比較強。最大的差別點在於:小翰是個負責任的孩子,他用完了公共的物品,會妥善地歸還給公眾;自己弄髒的地方,會自己負責擦乾淨。而且他這樣做,不是為了獎賞,也不是怕被罵,那是他的生活習慣。
但小海的出發點就不同了,他只關心自己畫完了、吃完了,其他的事兒與他無關。他的態度是:那些善後的事,是別人應該要做的,而且是理所當然的;就算自己想到應該為了他人而做,卻也漫不經心,所以能趕快解決掉就解決掉,能偷懶就偷一下懶,能當做沒看見就假裝沒看見!
培養責任感,成人態度是關鍵
你或許會問,小翰的負責任態度從哪兒來?小海的不想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又是如何而來?答案可能很簡單,就是他們是不是養成了負責任的習慣。換個方式講,他們周遭的成人,有沒有幫助孩子養成負責任的習慣。十幾年來,我在第一線教育現場陪伴幼兒成長,與家長保持密切的互動,與不同的老師進行交流與討論,這些過程都一再印證一個再清楚不過的事實——成人對養成孩子負責任的習慣具有莫大的影響力。
小翰的爸媽,很在乎小翰在日常生活裡,有沒有學會照顧自己、會不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他們不僅在乎,執行起來也很有恆心,不會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同樣的,小翰前兩年在我的班上,我也很在乎他是不是學會穿衣、穿鞋等照顧自己的能力,我也花心思讓他具有照顧環境的技巧,更關心他會不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學校與家庭的一致,讓小翰從三歲開始,就逐漸養成負責任的基本態度和習慣。
小海是新生,在短短的兩個月相處裡,我對他的家庭生態有了大致地瞭解。小海的爸爸不太管事兒,媽媽大小事一手包辦。小海和弟弟的便當盒丟地上,她順手為他們撿起,還為他們解釋:「你很累了,是嗎?」孩子在走廊上橫衝直撞,還沖進媽媽的懷裡一直插嘴,完全不理會媽媽正在和他人說話,而媽媽卻為他找理由:「他從小就活動量比較大,他的耐心有限。」於是來到我面前的,是一個不自己收玩具、剪紙剪得滿地都是、用鉛筆把小桌子畫得面目全非、用手到處摳別人來引發他人注意、充滿了不良習慣的無助孩子。
有人說:「孩子年紀還小,等到長大了,就會比較懂事。」然而,不負責任的孩子,長大後很容易成為一個不負責任的大人。不負責任的大人到處都是,就算在我任教的學校裡,也不缺隨手把髒碗盤丟在公共廚房裡(讓他人清理)、為了圖方便不回收垃圾(不幹他的事兒)、午餐後漱口卻不把水槽沖乾淨(管它髒不髒)的教職員啊!
學習負責任,從柴米油鹽開始
負責任是習慣,那習慣的養成,可不是一朝一夕。習慣的養成,非得要朝朝暮暮才行。而且不止如此,習慣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含義,那就是不管事大事小,習慣會讓一個人遇事時,思路就會往那兒去,感覺就會朝那兒行。所以就算是幼兒,在他手上的是一張紙屑也好,或是不小心踢翻了其他孩子正在堆高的積木,他都會習慣性地把紙屑丟進垃圾桶,都會立即道歉然後幫忙善後。因為負責任是一種態度,負責任是一種習慣,負責任也是一種價值觀和世界觀。
有些父母花大錢買有關品德教育的書,希望借著親子共讀,培養孩子負責任的美德。有些父母照著專家的建議,想利用特殊的活動,讓孩子養成大能力。但在教養的路途上,有個黃金定律:愈不自然的方式,就愈不會生根。培養孩子的負責任習慣最自然的途徑,就是從日常生活中那些柴米油鹽醬醋茶開始!
舉例來說,一個會爬的小幼兒,雖然還不會走路,但在他玩完玩具後,你可以引導他以他的能力(爬),把小車放回小箱子、小書放進小書籃。
完成之後,你要讚賞他的努力。別擔心你的小幼兒聽不懂「負責任」是什麼意思,「負責任」這個詞,是一種抽象的態度、習慣和價值觀,它需要孩子借著日積月累的實際事件,來累積它的內涵,來豐富它的外延性,來擴展它對人生處世態度的影響。
此外,想要教出有責任感的小孩,父母就是最好的老師,日常生活裡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正是最有影響力的教導。以下是幾個簡單可做的生活小點子,在此拋磚引玉,激發你的行動能源和想像力吧!
方法一:教孩子為自己的工作負責
一個五歲的小女孩,在運用剪刀的勞作時,已養成了習慣:不用他人提醒,她每次都會拿一個固定的小託盤,接住剪下來的小紙片,然後把不要的紙片,倒進教室一角的回收桶。雖然她只有五歲,但她工作過的地方,永遠都是乾乾淨淨的,因為她為自己的勞作負責任。
成人在此可以做的是:從孩子的角度來著眼,設計孩子能自行拿取的設備(託盤),以及可自行操控的步驟(把小紙片剪在託盤上),幫助孩子養成習慣。而她的這個習慣,從她三歲進教室開始,老師就在引領了。另外兩個五歲的小女孩,也養成了在墊子上玩黏土的習慣,所以她們在享受想像力的同時,也知道如何善後。墊子讓她們能為自己的工作負責任,因為如果不用墊子,黏土會粘在桌上,而且會散得到處都是,那會超乎她們所能清理的能力!
方法二:教孩子維護環境的能力
另一個讀中英文雙語班的三歲小男孩,做完了拚圖後,會慢慢地以自己的雙手,捲起自己使用完的工作地毯。他的小手慢慢地卷,也慢慢地撫平中心點,還會記得在兩側拍拍拍,以便順利收合。
他的動作是這麼專注,他的嘴裡還念著中文:「一二三,平平的,拍拍拍。」從一開學,我們就相信這個孩子有照顧環境的能力,所以一步步地帶領他如何卷、如何拍、如何放,並讚賞他負責任的努力。他捲地毯,不是怕被責駡或為了得到獎賞,那是他為自己的收放物品負起責任,是為了他自己擁有那樣的能力而開心。
方法三:教孩子為錯誤的行為負責
五歲的小羅很好奇,鉛筆畫在牆上會是怎樣的情景?所以他偷偷地躲在一角,把工作櫃的背後,塗滿了大大小小的線條。老師知道了,就堅定但平靜地請他負責任,教導他如何刷洗櫃子。小羅擦拭了好一陣子後直說太累了,老師說:「我相信你可以負責任把它刷洗乾淨,先休息一下,等一下繼續擦。」就這樣,小羅休息了幾分鐘後,另一個孩子對他說:「你需要我幫你嗎?」於是兩個人就合力,一個角落、一個角落地刷洗乾淨。
那天放學後,小羅對他的媽媽說:「今天我做錯了事,我在牆壁上塗畫,弄得到處都是,我的朋友幫我一起擦乾淨,他人好好。」教導孩子為自己錯誤的選擇負責任,會讓孩子養成分辨是非的能力。負責任,也給了孩子心安理得的能源,因為他不用憑藉說謊或推卸責任,讓自己安心。
當了這麼多年的幼兒園老師, 給了我一個很重要的啟示:生命裡唯一的殘障,就是態度不好(The only disability in life is a bad attitude.—by Scott Hamilton)。不負責任的態度和習慣,讓我們成為自私的人。而自私會限製我們的發展能力,會限製我們與他人交往的深度,會限製我們看待世界的觀點。
學習負責任的態度要從小開始,培養負責任的習慣要從日常生活的小處做起。讓孩子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人,他就能從中一輩子受益。